节日习俗
打印 【字体:

传统节日

春节兰考人称春节为“过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又称“过年下”,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兰考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春节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开始就有“过年味儿”,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即过小年后才结東,其间以正月初一到初三为最隆重。男女老少,吃好,喝好,穿好,玩好,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前(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如今兰考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ニ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蒸慢头:年三十ル,贴门神儿。”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年画(直系长辈过世后,晚辈三年不贴)。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晚上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是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兰考人仍沿袭以往的许多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タ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互拜亲友,看电视(春节晚会),猜谜语的习俗,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庆祝一年开始。“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兰考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盛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特贺年客人,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初一午后,年活动即告结東。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成,这天出(出门)的国女要回娘家。正月初三为条攻、宗祖的日子,出嫁的妇女双亲若有过世的,则要回娘家上坟烧纸,以示纪念。初五为“破五家家吃烙饼,日“补穷”。中午捏饺子吃,称程破五,又称捏五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人们时兴互寄贺年卡拜年。进入21世纪,亲朋好友开始发送电子部件或手机短信相互问候拜年。

灯节农历正月十五为“灯节”,又称“元肖节”,民间称“小年”,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灯节来临之前城乡居民要买烟花、鞭炮等,到晚上,家家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灯(蜡烛),点烟花,放鞭炮,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注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现在用蜡烛代替)。灯节为3天,农历正月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高潮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都要在门边、水缸上、锅台上、桌子上、粮国上等地方点上灯(蜡烛),还要到自己吃水的井上给“龙玉爷”送灯。各家还要给祖坟送灯、焚纸、燃系花、放鞭炮,以表达对死者的纪念和对祖先的尊敬,也表示死者后继有人。点灯后,放过烟花和鞭炮,传统上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饺子。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元宵(汤圆)上市,吃元宵逐渐成为习俗。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观灯和放烟花,20世纪90年代起,这天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年胜过年。白天在街头举行舞狮、舞龙、踩高跷、扭秧歌、跑早船、玩火龙等活动。入夜,县城及一些乡镇、单位、村庄举行烟花晩会,火树银花,观者如潮。

ニ月ニ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龙抬头。旧时,在头天(二月初一)傍晩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以示粮画高大,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本登,各种粮食满回。制初二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俗称“三月二,演粉(凉粉是用绿豆或红響的淀粉煮熟冷却而成的)。小孩多在这一天剪头发。这一大人们本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线做衣,怕则瞎龙眼,此俗现已不普遍。20世纪90年代后,儿乎只有吃凉粉和小孩剪头发的习俗了。

清明节又称鬼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把节日是祭祖和扫基的日子。扫俗称上蚊,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描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献、黄纸给已故亲人添攻、烧纸,以祭念亡灵。现在,机关、出体、学校等单位干部职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常到烈士墓前扫墓,献花圈,以寄托対先烈的敬仰和哀思。清明节那天,到焦裕禄烈士前祭拜成为兰考人民的传统。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日为桃会日,传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天宫百神聚会)。俗语有“三月三,炒鸡蛋”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仍保留早上吃炒鸡蛋的习俗。

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反映民间过端午节习俗的一首儿歌。吃粽子划龙船是为了悼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古代“端”为、“始”的意思,又常把年时当做“阳辰”,所以又称端阳节。古人把五月初五看作是恶月恶日,诸事不吉,就常在家门前插艾、挂葛蒲,用来趋吉避凶。给小孩做黄肚兜,肚兜上扎着五毒动物,小孩穿上可以免灾、健康成长。20世纪90年代后,端午节这天吃粽子逐渐普遍,民间还有当天包糖包吃的习俗,其他习俗已不多见。

六月初一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这时,夏粮入圆,秋忙未到,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娘妇一般要带油条、糖糕、烧饼回娘家。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旧称“天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得到了上天赐给他的天书,于是把这天定为天节,就是馈赠、词语的意思。兰考人又称这天为“力月”(音),在这一天日未出的时候,炒炒面,用开水或热汤搅,加入糖或盐食之。据说吃了炒面可去湿热,兔目疾,除腹痛。午时曝书晒衣,虫不侵蚀。兰考农村旧俗“六月六,请姑姑”,即接自己家已出嫁的姑娘,到娘家聚。这天兰考部分地区,还有到坟地烧纸的习惧。

七月七七月初七,习称七タ节、女儿节、乞巧节。因为这天是牛郎织女相聚之夜,现在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面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穿针乞巧,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受情婚烟的烟缘巧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节前,各家都买月饼,水果、蔬菜,肉,酒等备用,同时还做包子,糖火烧等,家家改善生活,国家欢乐,邻里互赠月饼。晚上,把月饼。花生、毛豆角,西瓜等瓜果和熟食品摆在庭院中的桌子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起吃饭(亦称团圆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故称重阳节。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茱少一人”这首時。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老爱老、思念双亲,湯塑团圆的日子。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这天现在已成为尊老,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十月ー 农历十月初一,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莫,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又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日至23日之间。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兰考俗语有“吃过冬至画,一天长一线”之说。这天人们都要割内包饺子吃。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因此农历十二月叫月。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习慣早上喝腊八粥(枣、红豆、黑豆、绿豆、葡萄干、米、冰糖等放在一起熬制的粥)。这天过后,年味逐渐浓了起来。

祭灶农历十二月ニ十三日为中国民间的祭灶节。旧时,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当天蒸年糕,买祭灶糖,作为祭品。晚上用秫秸扎马,作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在灶神像前烧香、焚纸、摆祭品。然后点燃旧神像和坐骑,口中念念有词,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带黑小白妮、放鞭炮、牛犊驴驹”等。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至21世纪初,兰考民众大多仅保留吃祭灶糖(即芝麻糖,俗称麻糖)、放鞭炮的习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