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习俗
打印 【字体:

生产习俗

一、农业

县境人以农业为本,惯于施肥浇灌,养猪,喂牛耕田。农村家庭大多男耕女织,辛勤劳作,勤俭持家。一年中以夏、秋两季最忙,民间有“争秋夺麦”和“一麦顶三秋”之说。境内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蔬菜、西瓜等。小麦小麦是兰考县主要的粮作物,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20世纪90年代,因为气候变暖,播种时间一般推退一个节气。播种小麦前要先撒底肥,然后进行犁、耙地、播种。20世纪80年代,种地多用畜耕。90年代,畜耕逐步被农业机械代替。21世纪,多用旋耕机犁、耙地,播种机播种,有的用联合播种机播种。

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大多习惯用镰刀收麦,然后运至麦场,用三轮车、四轮车带动石磙轧碾或用脱粒机打麦。90年代中期以后,多用机械或联合收割机收麦。

玉米县内玉米生产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2种,春玉米一般在谷雨之后播种,夏玉米在麦收后播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多,玉米种植开始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用除草剂除草,收获时人工用手掰。进入21世纪,农村多使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碎秆、犁耕和播种,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收获玉米穗当地称“掰玉米棒儿”。玉米棵大多用撅头砍,一般砍至根部以下,便下茬种。习惯上是先掰棒子再整秆。玉米穗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剥去外面厚皮,编成长辫,有的用长绳绑成挂,或悬挂在房前屋下或摆于院墙之顶,或集结在平房之上,有的盘挂在院落树枝上,待冬闲时脱粒。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有的人家将玉米秸秆打碎,或加工成青饲料,或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等。

花生花生是主要油料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兰考县花生的种植面积比玉米大,花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大多采用与小麦套种的方式种植,也有较早盖地膜种植的。90年代中后期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开始减少,收获花生习惯上是先用抓钩把花生棵连带果从地里拔出,然后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摔花生或者晒干后用木叉打下来。花生秧可喂家畜或晒干打成饲料或作薪柴做饭及取暖。

棉花棉花一般在谷雨时播种,农谚有“清明秫秫(高粱)谷雨花”、“枣芽发,种棉花”。20世纪90年代初,境内植棉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栽种后用地膜覆盖,直至壮苗拔出地膜。之后,直接在地里播种,然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使用较多。治虫仍多用背负式人工喷雾器打药。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使用抗虫棉种,打药次数有所减少。棉花整枝修剪主要包括打定心、打边心、打拧条、去累芽。农谚有“棉花立了秋,便把头来揪”之说。收获棉花很费时费力,花絮一般随开随摘。

西瓜境内西瓜生产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之后开始引进西瓜良种,采用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技术,西瓜品质得到改善,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期种植西瓜一般采用麦田套种。从浸种、打钵,下籽、育苗、栽培到地膜覆盖,各个环节都有专用的生产工具。瓜田浇水、整枝、施肥、除虫、预防病害等均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西瓜扬花期大多采用药物人工授粉,当地俗称“对花”。21世纪初,部分乡村农民开始利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西瓜、早熟西瓜及富硒西瓜,西瓜品质提高,上市时间提前。

蔬菜,县内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种菜比种田收入多,但也比较费工。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棚蔬菜开始种植。90年代中后期,大棚蔬菜渐成规模,成为部分乡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大棚蔬菜主要有芹菜、非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西葫芦、显角、青菜、蒜苗等。大棚蔬菜的推广应用使人们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

果树县内的果树种植多为宅院、村边、菜园。地零星栽种,也有大规模的果园种植。主要有桃、苹果、杏、李子、枣、葡萄、核桃等。20世纪90年代,部分乡镇开始引进优良苹果、葡萄、柿子、山楂、桃等品种,县内苹果种植面积增加,并采用嫁接、套袋装、合理施肥、浇水、打药等管理技术,提高了水果的品质。

二、养殖业

境内一直有“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之说,乡村农户都有喂养鸡、鸭、猪、牛、羊的习惯。大多是用剩饭菜和糠皮作饲料,也有加工植物秸秆做青饲料喂养的。90年代逐渐发展成规模饲养,出现一批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大的产业。

养鸡、鸭、鹅农民家庭养鸡的多,养鸭、鹅的相对较少。一般农户饲养几只或几十只不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养鸡专业户、专业村,进行规模喂养,形成一项发家致富的产业。

养猪农村一般人家用猎圈喂养1头,多者几头,既养猪又攒粪。猪长成后卖钱或宰杀过年办事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养猪专业户专业村,并搞起大规模的养猪场,养殖几十头、几百头,成了发家门路。

养羊县内有养羊的习惯,一般饲养一只或多只山羊、绵羊,有的家庭喂养奶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的家庭饲养百只、几百只,成为养羊专业户,并引进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羊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养牛、马、驴、騾以前喂养牛、马、驴骡,主要用于耕地、运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饲养大牲畜开始转为食用或卖钱,养牛用户增多,一般饲养一头或几头,俗称肉牛或菜牛;养马、驴、累的很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散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出现养牛专业户、专业村、养牛场,品种有黄牛、优良杂交牛和奶牛等。

养鱼兰考县紧靠黄河,县内河、沟、注地多,有丰富的水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前,水产养殖以粗放粗养或人工天养为主,多为鲤鱼、草鱼、花白鲢、鯽鱼等,品种少、产量低。之后进行大面积水产开发,引进各种名优品种,采用先进养殖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商业

20世纪90年代,境内多种所有制商业并存,县城有百货商场、百货大楼等;集镇、农村有供销社、代销点、小卖部等,称商店领导为主任经理,称营业员为服务员。90年代中后期,随着物业企业的全面改革,国营商业逐渐退出市场个体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建起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称店主为老板、经理、董事长。付款方式也发生变化,由现金发展到刷卡消费。商家开始讲究售后服务,大件商品一般送货到门,并设专门维修点或上门维修。

商店开始营业的第一天,俗称“开业”或“开张”,门面贴大红喜联,鸣放鞭炮,宴请宾朋。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个体商户还请来“财神”供奉店中,逢阴历初一、十五烧香祷告,中秋节、春节虔诚叩拜;有的还敬奉“关公”,将其仁义视为经商之道。商店、宾馆、饭店等开业之日宴请有关人士,赴宴者一般都送匾额、花篮等礼品,也有送礼金的。有的还请来歌舞团、剧团演出,以招徕顾客、聚集人气。

四、手工业

手工业者俗称“手艺人”或“匠人”。各行各业各有各自的习俗。做木工的称“本匠”,建筑拿瓦刀全墙的称“泥瓦匠”,他们都尊鲁班为祖师。铁、铜、银各匠都尊李耳为祖师。鞋匠奉孙膑为老祖。染纺业的尊梅福、葛洪为染布神和染色神。这些工匠逢年过节供奉即拜祖师。县境内另有厨匠、剃头匠、戗磨匠及扎纸匠、补鞋匠、印染匠等。本匠最忌讳别人乱动其工具箱子。铁匠特别珍惜自己的手艺,所制产品一般都打上自己的姓氏或名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