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寨乡
三义寨乡:在兰考县西部,西与开封县接壤,北濒黄河。乡人民政府原驻三义寨村,故名(后搬迁至侯寨村)。1949年前属兰封一区,以后属城关区。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后,属兰考县一区。1956年建三义寨乡,1958年建三义寨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除汉族外,有回等族,黄河大堤横贯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堤南为背河注地,属盐化泡土,内涝、盐严重,经引黄灌溉,已成淤土:堤北为淤土和青沙上,境内主要河渠有三老河,引黄总干渠、蔡楼干渠以及兰和干渠、兰开干渠等,水利工程有三义寨渠首闸、丁圪挡提灌站,黄河流经该乡北部。
三义寨村: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成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用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增三村合议筑寨,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寨,当时北边、南边和东边以黄河故堤为寨墙,西边筑寨墙一道,寨形是三角形,只有东门、南门和西北门。西寨墙和寨门1949年后废除。
春堤村:该村位于三义寨村东部,原名撑堤,清末建村,1965年后迁今址,村名演变为春堤。
丁圪挡村:清光绪年间,丁姓在此圪挡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丁圪挡。
张庄村:清末,张子军迁此建村,名张子军庄,后简称张庄。
新庄户村:清同治年间,曹姓迁此居住,后孙姓迁于此,后因孙姓人多,定村名孙庄户,后又有王、黄等姓迁居,经多姓商议于光绪初年改为新庄户。
王善人庄村:清同治年间,王姓最早迁此建村,因王家辈长,为人善良、吃斋,称王善人,放定村名王善人庄。
杨圪增村:清光绪年间,杨姓在此圪珰建村,故名为杨圪增。
梁圪塔村:清咸丰年间,梁姓从河渠迁此并垫土圪地,建村后故名梁圪挡。
夹河滩村:清康熙年间,此地为黄河滩区,两边均有河,形成两河夹一滩,后建村命名为夹河滩。
薛庵村:清康熙年间,薛姓在黄河滩区搭庵种地,后建村起名薛庵。清成丰年间,因河患原村淹没迁今址。
老文村:清初,文姓迁至距该村现址1.5华里处居住,后因河惠迁现址,因文姓是老户,便起名老文。
西老文村:清康熙年间,张姓迁此建村,因位于老文村西,故名西老文。
西马庄村:清雍正年间,马姓夫妻2人迁此建村,起名马庄,后因该村位于三义寨村西,故改名西马庄村。
刘庄村:清康熙年间,刘姓从杞县沙沃乡迁此建村,故名为刘庄。
蔡楼村:蔡耧原名七村,位置在今薛楼村北的黄河故道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河在七村村西北决口,河势顺东南而下,经县城北向东,淹没仪封县。七村也被洪水淹没。后来蔡姓迁此建村,并建楼,故起村名蔡楼。
新蔡楼村:1977年,原蔡楼部分村民迁此定居,故名新蔡楼。
针铺村:1848年,部分人由河北迁此定居以做针开铺为生,后建村,故名针铺。
薛楼村:清嘉庆年间,薛姓迁现村址南建村,定名薛楼,1965年村庄迁今址。
安章村:明万历年间,张姓从七村迁现址南建村且张姓人多会做马鞍,故起村名鞍张,后演变为安章。1971年后村庄迁今址。
十八寨村:清乾隆年间,村民迁此后居住松散,分居十八方,故名十八寨。
李庄村:清乾隆年间,因水患原七村迁至蔡楼。1828年李姓人从蔡楼迁现在村南1公里处建村,故起村名李庄,后迁现址。
河渠村:明宣德年间,此地为沟渠,下通巴河,有人居此建村定村名河渠村。原村在故堤南华里处,1966年后迁今址。
朱庄村:清域丰年间,朱姓从黄河西梁寨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又传,明弘治年间,朱姓迁此建村,故朱庄。
榆林村:北宋末年,梁姓最先迁此建村,因村东南有一片榆树林,故名榆林。
管寨村:元代,管姓迁此建村,名管家寨,后经兵患,管家寨消失。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润县迁管家寨原址建村,仍名管家寨,后简称管寨。
高堂村:明初,高处从山西洪润县迁现村东南2华里处建村,以高姓堂号定村名,故名高堂。
侯寨村:明初,侯姓迁此建村寨,定名侯家塞。后简称侯寨。
张楼村:明初,范姓从山西洪润县迁此建村寨,起名范家寨。清乾隆年间,张姓增多,并盖楼,故改村名张楼。
贾堂村:明末,贾姓在此建村,后以贾姓堂号定村名,故名贤堂。
范台庄村:三国时期,范姓迁此定居,取名范庄。后因河患,成年积水,筑一高台,改称为范台庄。
赵楼村:原晏姓先迁此建村,清康熙年间,赵姓从康寨迁此,改起村名为赵楼。
吴庄村:该村原名岗坡。明嘉靖年间,吴姓人数增多,于嘉靖末年改名吴庄。
康寨村:汉代,康姓迁此建村寨,名康家寨,后简称康寨。
李氏寨村:李姓最先迁此建村寨,故名李氏寨村。
金寨村:清康熙年间,金姓迁此建村寨,故名金寨。
崔庄村:清末,崔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崔庄。1957年,铁路北的张武岗村并于该村,仍以崔定名。
白云山村:汉代,此地为一土山,山上时吐白云,名白云山。唐代时居民迁此建村,故名白云山,后历经河水冲淤,山势渐平,村名因习惯不改。
南马庄村:明初,马姓从河北迁此,起村名马庄。清咸丰年间,为防外患,在三伏天内筑土寨,改村名为伏坡寨,后复名马庄。因该村位于三义寨村南,群众惯称南马庄。
前宜王村·后宜王村:该村原名称马店村名失考),后有今开封王姓迁居,因和老家裴寨相距一望之地,明嘉靖间改村名宣。因王姓同是一家,分居两地建村,位前的村称前宜王,为后的村称后宜王。
宗寨村:宗姓先迁此建村,故名宗寨村。
新庄村: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新村。清乾隆年间,曹姓增多,改今名村北有汉留侯张良墓。
陈寨村:明初,有一叫陈宾的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人居多,取村名陈寨村。
孟角村:汉代,有一姓孟的王,因犯法被朝里判为绞刑,后因朝政混乱,朝臣以权谋私,孟王得以免死被发配至此。当时此地荒无人烟,一片沙漠,孟王在此开荒种地且不纳粮出税,人们逐渐从外地迁来种地,并称之为孟皎王。孟王死后,人们在此地盖庙一座,名为皎王庙。最初此地有八个小村,即利庄、杜庄、段园、头排二排、三排、张楼、西南岗,后合为一村称孟皎店。明代设集又称孟皎集,后演变为孟角。为保安全又修筑一土察,1937年曾加固。皎主庙在村东北角,后废,仅留一口水井。
羊皮赛村:明嘉靖初年建村,因村廊像一张展开的羊皮,故起村名羊皮寨。
老茄庄村:古代有一官员名钱全王,避难死于此地。明初,居民迁此建村,起村名钱全庄后改名老钱庄。明未演变为老茄庄。
油坊营村:宋代,牛皋领兵作战曾在此扎营,后建村称牛皋营。明嘉靖年间,堌阳里、张院、张崔集三村合并于牛皋营,因牛皋营开油坊的多,故改村名油坊营。
前尖庄村·后尖庄村:据明嘉靖《兰阳县》载,此处原有一尖冢,明嘉靖年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分别迁此尖冢南、北建村,南边的村起名前尖冢,后演为前尖庄。北边的村,起名后尖冢,后演变为后尖庄。
徐庄村:清乾隆年间,徐姓从前尖庄迁此建村,故名徐庄。
孟丁寨村:明末,孟、丁两姓先迁此建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