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乡
打印 【字体:

城关乡

城关乡:在兰考县西南部。因位于城关镇四周,故名。1949年前为兰封一区,以后建城关区。1954年兰封、考城2县合并,称兰考县一区1956年建城关乡,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至今。乡人民政府驻城关镇,195年搬迁到黄河路中段许贡庄村南。黄河故堤横贯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盐化潮土,北部为沙土和淤土。纪念地有“毛主席视察许贡庄纪念亭

许贡庄村:明初,许姓在黄河堤南1公里处居住,后出一贡生,建村后名许贡庄。原属市皓村,1970年分出。许贡庄村位于县城西北角,濒临县城,220道西侧,是城关乡政府驻地。

二郎庙村:村内有1座二郎神庙,故名。

二坝寨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村,因村庄建在黄河大堤的二坝上,并有土赛,故名二坝寨。原属鲁屯村,1972年变更为二坝寨村

鲁屯村:明洪武年间,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鲁屯。

高场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高姓从马站迁此大场地建村,名高阳集,后改称高场。

崔场村:崔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故名崔场

张庄村:清乾隆年间,名张钢的家人在此建村,人称张钢庄。后张钢生子,改村名张新庄,简
称张庄。

鲁场村:鲁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故名鲁场。

杨槐树村:杨姓最早迁居此处,且原村内有棵百年大槐树,故名杨槐树村。

姜楼村:清初,姜姓迁此并建楼,故名姜家楼,后简称姜楼。

后赵寨村:清朝,赵姓迁此建村并筑士察,名赵寨。后因该村位于姜楼集后,故名后赵赛。

王庄村:清乾隆年间,王姓由兰阳县城东王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又传,王庄原名高察,由于高氏家族逐渐衰落,王氏家族日渐兴盛,后更名为王庄

陈寨村:在兰考县城东北。原名鸦鹕塞,为汉丞相陈平故里。后毁于河患,部分村民迁今址。又传,明初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人数居多,清康熙年间改今名。现村南建有陈平墓,原有石碑刻有“汉高祖驾前为臣”,石碑已毁,重立水泥碑

马站村:传说,宋代泥马救康王时,泥马驮着康王到此地,因马累,在此站了片刻,故此地取名马站。后高、孙、杨、贾等姓迁此建村,名马站村

朱庄村:朱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朱庄。闻名全国的焦桐就在村南50米处。

新朱庄村:1976年,朱庄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新村,故名新朱庄。

李军民寨村: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子固庄,后筑土寨。清初,李姓仍居住此地,改村名李郡民塞,后演变为李军民寨胡集村:该村位于兰考县城北。胡姓先迁此建村,名大胡庄,后设集,改名胡家集。清嘉庆年问简称胡集。

肖庄村:因姓肖的人口多,故称肖庄。

老韩陵村:秦末,项羽、刘邦共商灭秦,尊封原韩国王室后裔“成”为韩王。后来项羽因韩王成无,而韩人张良又为刘邦谋臣,便杀了韩王成。成的尸体运到现老韩陵南地,尸体腐烂,便葬在那里。韩姓在陵东建村,名韩陵,后又建新村,称原村老韩陵。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明初为兰阳县治所。

韩陵褰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河患张姓从老韩陵迁此建村寨,名韩陵。

新韩陵村:约180年前,徐、李二姓村民从老韩陵迁徙到此,取村名新韩陵。

南新韩陵村:因在新韩陵的南边,因此得名南新韩陵。

西韩陵村:因回民最早迁此建村回子庄)。因该村位于老韩陵村西面,1956年改村名西韩陵

五爷庙村:清朝以前和老韩陵村同称为前村和后村,清光绪六年(1880年)从西韩陵寺搬迁
五尊神像建庙供奉,故称五爷庙

五新村:1979年为了远地近种,张姓村民从五爷庙先迁此建村,故名五新庄。

南河村:1979年12月张姓从老韩陵迁此建村,因村建在老韩陵村南黄河故道旁,故起村名南
河村。

南张庄村:因在张庄南边,故称南张庄村

牛王庙村:明水乐年间,肖、张、孟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在村内建牛王庙,故名
牛新村:1979年,村民张玉宝由牛王庙迁此建村,故起名牛新村。

牛场村:此地原为一场地,牛姓先迁此建村,故名牛场

栗场村:清嘉庆元年(1796年),粟姓由山东单县迁此建村,并建大场,故名栗场

绳庄村:绳姓从小宋集迁此建村,故名绳

盆窑村:明嘉靖年间,程姓迁此建村,名程家寨。后因朱、梁二姓迁此,建窑烧盆,改今名
东北场村:该村原为盆窑村东北一场地,后程、张两姓从盆窑迁此建村,故名东北场。

赵庄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赵姓从堤湾迁此建村,故名赵庄。

西岗头村:孔子周游列国,走到户牖(今兰考县),乘坐的木车轮杠头在此损坏,此地得名杠头,而后演变为岗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泛滥,岗头分迁黄河南岸大堤南侧三地,该村位西,故名

梁庄村:明末建村,因该村建在梁家浇花井旁,故名梁庄

张氏塞村:原村名张世禄塞,以人定名,后北为今名。

东王庄村:王姓最早迁此建村,因人多庄大,名大王庄,后与贾庄合并。因位于兰阻县东,故名东王压。

田庄村:南宋末年,田处在此建村,后与村西刘庄、村东史庄合并,统称田庄

许楼村:元末明初,许姓迁此并建楼,故名许楼

高皂头村:北宋末年,高姓在婦头上建村名高埽头,后演变为高皂头

何寨村:明洪武年间,何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取名何寨

东卞庄村:明洪武年间,下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下庄,1980年经批准更名为东下庄

孙楼村:明初年间,孙姓在此建村盖楼,故名孙楼

毛羽店村:该村过去临通往开封东京的大道,毛、羽两家在大道两旁开店,故名毛羽店

代察村:以姓定村名

刘林村:明朝末年,该村有刘、王两家,隔墙居住,关系甚为融洽。刘家在靠墙处有一棵枣
树,枝叶伸到王家院内。秋天枣成熟时,就会落到王家院内,两家孩子因为捡枣、打寒发生口角,两家主妇遂产生争执。后王家主妇气愤不过,便与丈夫商量搬离此处。刘家丈夫听说后,为平息矛盾,和谐邻里,便把自家枣树砍了,以留王家。王家感佩不已,于是两家和好,传颂乡里。人们便把该村称为留邻,后因口音讹误,向上级登记村名时记为刘林。

张宜王村:清初,张、王两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两家关系很好,后子女成婚,故起村名张宜(即合适之意)王。

金营村: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曾在此驻扎过兵营,建村故名金营。

郭庄村:明末清初,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

惠窑村:元泰定年间,惠处在王家密旁建讹村,故名惠窑

狮子增村:据明嘉纳《兰阳县志》记载,明庄朝时,此地农民在日落时,常见有额子出来跟县庄稼。有一次,众人见田中又有两头狮子,便紧紧追赶,至村东瑕王庙前,狮子化作两尊石狮村卧庙门两边。自此,再不见脚子践踏庄稼,此地因此改称狮子。

王孙庄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王、孙两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王孙庄。

陈孙庄村:陈、孙两姓人家最早迁此居住,起名陈孙庄

杜庄村:村中杜处人数最多,故名杜庄

梁孙庄村:梁姓、孙姓最早在此地居住,起名梁孙庄

余寨村:清光绪元年(1875年),余姓迁此建村,故名余察

段步口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决口,将大堤冲成两段,形成步口,后住户渐多成村,当时姓居多,故名段步口

司业村:明建文年间建村,并在村内建有司王爷庙,故起村名司爷店,后演变为司业

李寨村: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姓最早迁此建村,并筑上塞,故名。

梓岗村:清康熙年间,村西有一南北大沙丘(当地人叫高岗子),丘上有棵大梓村,因此而得村

、名样岗。

乔庄村:明末清初,乔处最早迁此建楼,故名乔楼,后称乔庄。

肖庄村:清初,肖姓由兰阳县西十八寨迁此建村,名肖家庄,后简称肖庄。

任庄村:明末清初,任姓迁此建村,名任家庄,后简称任庄

古寨村:地处城关乡最南端。明永乐年间古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建村并筑寨,故名古塞。

侯田寨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侯、田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村,两村一路相隔,路南侯姓,名叫侯庄,路北田姓,名叫田赛,1960年土改时,两村合并称侯田察。

陈斗村:明建文年间,陈氏兄弟陈硬斗、陈文斗迁此建村,并在村周围筑土赛,故名陈斗

桂李塞村:明水乐年间,此地有一棵桂花树,李姓迁此建村筑赛,故称桂李赛。

小郭庄村:郭姓最早居此,因人口少,故名小郭

火刘塞村: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刘在此建村,因刘姓人少、生子钢强如火,不受外姓欺负,故起村名火刘察。

市皓村:唐代有一皇帝的四儿子名皓,外出游玩,路经此地,患急病去世,后建村起名四皓后演变为市。

郭铎塞村:春秋时期,郭姓祖先曾在孔子手下敲木铎(大铃),其死后埋葬此地。后郭姓在此建村,并筑土寨,故名郭铎赛

邓漫村:明末清初,邓姓曾在此黄河漫过的高冈上落户,叫邓家漫,后简称邓漫。

五里铺村:明初,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距县城五华里临路开铺,故名五里铺。

香椿营村:清初建村,当时村南有一大香椿园,故起村名香椿园。后演变为香椿营

韩村:元泰定三年(1326年),洪水泛滥后,韩姓在此建村,起名韩村。韩村是焦裕禄书记生前树立的第一面红旗村。1962年,兰考县受到特大自然灾害,韩村当时每人一年只分12两高粱穗,就在这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韩村人不向国家伸手要粮要钱,靠自己割草卖草,度过荒年,还购买了农具,被焦裕禄称为“韩村的精

南杨庄村:清初,杨姓在此建村,起名杨庄。1980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该乡有两个杨庄,该村在南,故将该村更名为南杨庄。

南赵庄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赵庄。1980年经批准更名为南赵庄。

豆塞村:明初,居民从山西洪润县迁此豆河旁建村塞,故名豆寨。

西卞庄村:卞姓最早在此建村,故名卞庄。1980年经批准更改为西下庄。

画虎庄村:明永乐年间,神画家张世禄在此画虎,后建村故名画虎庄。

子房村:汉留侯张良曾在此住过,张良字子房,故定村名为子房村。

李楼村:李姓最早在此建村盖楼,故名李楼

杨山寨村:清初,有杨姓三兄弟迁此建村并筑土寨,起村名杨三寨,后演变为杨山寨。

李姥娘村:元天顺年间,李姓在此建村,村庄较大,名李老家,后因李姓外孙女迁入,改村名为李姥娘,属杨山寨村委会。

黄楼村:黄姓在此建村并盖楼,名黄家楼,后简称黄楼。

常庄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常姓从县城东北豆腐营迁此建村,故名常庄。

徐庄村:清康熙元年(1662年),徐姓迁此定居,名徐庄。

野庄头村:此地原有一野庄头,有钱有势,称霸一方,名声很大,故起村名野庄头

范楼村:明永乐年间,范姓最早迁此居住并建楼,后与孟寨刘庄合并,称范楼。又相传是因姓范的人考中举人后娶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之妹为妻,刘墉私访路过此地前去探亲,忘记这里是什么村庄,只知道他妹夫姓范,家中有一座楼房,随口对轿夫说去范楼,被人听见,故后称范楼。
大寨村: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较大并筑有寨墙,故名大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