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拐秧歌
打印 【字体:

卧拐秧歌

卧拐秧歌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早能追溯的艺人叫安乐山。安之后传承数代,传至牛东居时,他把在豫南茶山学的采茶、赶花船等民间艺术融进了家乡的“卧拐秧歌”里面。牛东居之后的传人依次为陶义兴一一李东立一一安永明。1916年至1946年,由于小宋集流行“霍乱”病,之后是黄河决口淹没小宋集,加上军阀混战,人们四处逃生,“卧拐秧歌”停演。1947年,李东立、安永明在小宋集收徒传艺,组成支“卧拐秧歌”表演队。在这批队员中,齐同保、齐生毕、田住(艺名白住)、陶宜兴演技最好,掌握的表演技能最全面。“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该舞蹈被视为封建文化停演。其间,为不使该舞蹈失传,齐同保与玩友坚持私下表演1976年,齐同保等人组织当地群众重新恢复卧拐秧歌的表演。1982年,他自筹资金购买、制作一批服装道具,组成将近40人的表演队伍。1984年2月,该舞蹈在河南省第5届民舞会演中荣获“改编出新奖”和“演出二等奖”。卧拐秧歌的演出形式主要是走场子、变队形、演唱民间小调。它的主要特征是演出场面和阵容较大、动作简单、热烈欢快、幽默风趣、群众参与性强。该舞蹈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它独特的表演形式、艺术风格和演唱部分的曲调、唱词,对于研究中原民间舞蹈艺术、民间音乐艺术和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