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
打印 【字体:

麒麟舞

兰考县的麒麟舞是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舞种。

麒麟舞一般在农闲、节日、吉日的晚间演出,演出场子周围须栽上桩子,上悬灯笼照明。由两个简称“麟头”、“麟尾”的舞手,藏盖于道具麟皮之内,表演啃痒、抖毛、盘桌子、盘板凳、盘灯笼、登高、跌扑、望月等技艺性很强的动作。配乐主要靠打击乐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麒麟舞在表演的形式、内容、道具制作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现在一般分若干场演出,有的是纯技巧表演,有的还加上了神话剧情等。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蕴含着汉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起着重要作用。据普査统计,河南省共有14班麒麟表演队,仅兰考县就占7班,分布在红庙镇东村樊庄、堤湾,小宋乡小宋集,南彰镇刘桥,阎楼乡阎楼村,许河乡杨桥村。据调查,全省唯有兰考县还生存着这一珍贵的舞种,保留着传统的表演形式、内容和艺术特征,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鲜明。

21世纪以后,兰考县会表演麒麟舞的老艺人锐减,青年人不愿意学,至2003年,全县仅有红庙镇3班麒麟队尚能表演。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对这一珍贵的舞蹈艺术非常重视,已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发扬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