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王春脚,王厈(hǎn),字春脚,号王屋。明末兰阳县(今兰考县三义寨乡蔡楼村)人。天启年间,(1621年)荐乡试,崇祯辛未年(1631年)中进士。少年时聪敏好学,具有奇才,性格忠厚坦诚,诙谐豪放,不拘小节,颇具胆略,深受乡里人闷得敬佩。他所著的诗、词、文赋,喜欢记录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自成一体,与当时文坛上的迂腐靡丽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王春脚入士后,先任山东滋阳(后改任兖州)县令,为官聪慧廉直,审理了不少冤假错案,深为老百姓所敬重。当时正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皇族暴戾(li)天下,为非作歹,滋阳县尤为严重。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在大街上欺压残害贫民百姓。地方官员惧怕权贵,不敢过问,百姓含冤饮恨,不敢伸张。王春脚不畏权贵,毅然将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和豪绅缉拿归案,绳之以法。这引起了皇亲豪强的憎恨,他们相互勾结在一起,编造罪名诬告王春脚,使他被捕入狱。但他刚直不阿,据理反驳。最后还是被革职贬至睢阳当个小吏。去睢阳的路上,遭贬的王春脚看透了大明朝朝廷的腐败,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京师,走向去睢阳的大道。据说他三十四岁就胸怀大志含愤而死。而他著述的《王屋集》却永远流传于世。
明嘉靖己未(1559年)进士,先后任婺源、高平县令,以政绩拜礼科给事中。值穆宗登基,疏请视朝、莅经筵、广顾问以兴新政,被采纳。庚午年(1570年)晋升太常少卿,命未下,而内江相请更制兵营,卤草疏,极言不可。人劝他说“已迁官,言少巽何如?”卤说:“未受前,还是谏官!”疏入,兵营如故。辛未(1571年)升右通政,9月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巡抚浙江。戊寅(1578年)诏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倒马等关,加副右都御史。卤自通政司擢中丞,三领节钺,在操江平叛卒马应祥,在河道捕妖人王溪,在保定修三关险厄,百里保障。入拜大理卿,以忤张居正,左迁南京太常寺卿。旋乞休归,万历二十六年(1598)病逝。
张卤一生勤奋好学,著述较多,主要有《张浒东文集》、《四库总目》、《嘉隆疏草》、《邑志七篇》、《仪封县志》等,流传于世。
刘大谟(1475年-1543年),河南考城县隐贤乡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正德三年,登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后升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正德十六年,升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二年,升任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七年,升任山西巡抚。后改任四川巡抚,聘杨名、杨慎、王元正等修嘉靖《四川通志》八十卷。
张世禄,明兰阳(今河南省兰考县)城东张氏砦人。以丹青闻名于世,颇有影响。每作一画,“天机精到,妙契六法”。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皇上诏至京师。御试其艺,写生传神,有独得之妙。在所诏诸画师中,各画一兔,散置荒草间,命令鹰师放鹰,鹰盘旋良久,竟然攫取世禄所画兔图飞起。他画鬼神尤为精工,天下人皆欲求而宝之。更为宣庙(指宣宗朱瞻基)所重视,屡被诏至金殿,赏赐隆丰。由是授锦衣卫百户。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时人称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明代中期官员、诗人、儒家气思想哲学家,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他廉洁奉公、学识渊博、倡习唐诗,被称为“明代前七子”之一。又集成前人气本论,与罗钦顺、王尚絅、杨慎一起构建了气学,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享年七十,谥号“肃敏”。
王廷相嫉恶如仇,敢于同权宦斗争,针对社会弊端大胆提出改革主张并予以推行。
教育问题上,主张“学者读书当以经国济世为务”。为师应“以身作则,正己安人”。治学上重视“由博反约”、“知行并举”,大力推行教育创新。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杨廷弼(1855-1922),字子良,河南兰阳县人(今兰考)。清朝武状元,守卫边疆有功,封新疆伊犁靠山候。
杨状元名廷弼,字子良,出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兰阳县三义寨薛庵村,后因河患,南迁今兰考县三义寨乡梁圪垱村。乡有薛姓老翁,资助其习武,廷弼日夜苦练,勤奋不懈,连中三元(秀才、武举、进士)。光绪五年(1879)中武状元,年仅二十五岁。光绪七年(1881)任陕西神木营参将,后调任西安,继升甘肃兰州副总兵,后调任河州协台。新疆八里昆总镇,守卫边疆有功,封新疆伊犁靠山候。辛亥起义,清帝退位时,廷弼辞职东返,定居开封,民国十一年(1922)病卒,享年六十七岁。
李心昂,河南考城县(今属兰考县)人。
毕业于河南高等警校,信仰孙中山三民主义,胸怀革命思想。清朝末年,联合同志,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与孙振淼等商议回考城,招集本地仁义会会员约期举义响应。旋因事未能如愿,即赴开封,定期再举,被推为指挥。复召集本地仁义会数千人,命其侄李世祺率领前来开封,定于12月22日在开封起义。嗣事泄,张钟端等人被捕殉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选为河南临时省议员,对国家大政方针提出了很多建议,遭河南都督张镇芳忌恨。1913年密谋讨袁,因事机不密,被张镇芳逮捕,惨遭酷刑,遍体鳞伤。次年2月4日,在开封被害。目前,我们围绕建设地区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县”为统揽,科学谋划全县改革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彰显兰考特色的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王梦兰,河南考城县(今属兰考县)人。辛亥革命烈士。
1911年,与刘莪青等创立仁义会于考城等县。开封起义前,汴中革命机关派人去考城联络起义事,王梦兰挑选勇士2000余人抵汴,埋伏在曹、宋二门外。12月22日在汴城外被捕。张钟端、王天杰、李干公、张兆发、刘凤楼、张得成、崔德聚、李鸿绪、徐振泉、单鹏彦等11位同志,于12月23日和25日分别慷慨就义于开封南关和西关,后由同盟会员沈竹白以慈善名义收殓尸体葬于南关义地。后人称之为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1935年,根据当时河南省政府会议决议,将11名烈士遗骨葬于一处,立碑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市人民政府曾将烈士墓妥加修缮。198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将烈士墓迁至禹王台公园西北隅,将残旧的墓碑修补,重新竖立于烈士墓前,以便凭吊瞻仰。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有一子张师载。
张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谊堂集》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统录》、《伊洛渊源续录》、《居济一得》、《小学集解》、《续近思录》、《学规类编》、《性理正宗》、《广近思录》、《濂洛关闽书》、《困学录集粹》、《濂洛风雅》(均见四库总目)等,并传于世。
张绍儒(1907~1970) 张君墓镇张公安砦村人。他生性豪放,为人正直。1938年日军侵占豫东,他出于民族正义感,拉起地方武装抗击日军。不久,被开封县县长傅贞甫委任为兰封县抗日副司令居张公安砦一带。随后和考城县抗日民主县政府徐锡鹏取得联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多次打击日军,引起驻民权县日军的恐慌,多次对绍儒的围剿。根据考城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指示,绍儒假降日军,被任命为兰封三区联保主任、自卫团三团团长。
1940年1月,八路军鲁西南军分区徐茂礼率一个团到兰封三区,约张绍儒在大黄庄会谈,商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任命绍儒为抗日陇海支队长,幷教绍儒扒铁路、割电线、搜集日伪情报三项任务。至2月中旬,张绍儒配合八路军扒铁路、割电线4次。1940年冬,日伪调张绍儒任兰封县警备大队副队长,由三区移驻县城。一个月后,鲁西南办事处主任丁子元邀张绍儒在张公安砦会谈。根据八路军主力向北转移的情况,要求绍儒协助中共地方党组织建立地下武装,购买枪支弹药,建立情报站。三年间,张绍儒建立情报站三处,为八路军购买大批枪支、棉花,多次掩护八路军通过封锁线,帮助中共地下党员打入日伪内部。到1943年底,兰封县兵权已被绍儒掌握,伪警备队也发展到二个团一个机枪营一个手枪连共3000余人。同时拥有一个月造枪百余支的修械所。在兰封县城乡,绍儒开展了大规模的禁毒禁烟活动,成立了戒烟所,巡查队,收缴烟具,,严令吸食者限期戒绝。对贩卖毒品的日军随军娼妓暗中监视,对危害百姓的宪兵、汉奸、特务,便派衣暗杀。同时严肃军纪,不许本部官兵欺诈,骚扰群众。张绍儒的这些行动引起了日军的怀疑。1944年3月,日军以开会名义将其扣押在开封日本宪兵本部(理事厅街)地下室里,以通共罪严加审讯。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和民、兰、考三县民众担保,日伪又怕时间一长张部暴动,遂将绍儒交汪伪绥靖公署主任孙良诚及商丘张岚峰劝解后复职。
1945年日军投降后,庞炳勋的伪和平救国军第五方面军一变而为国民党军第一路军,招纳张绍儒集合民(权)兰(封)陈(留)开(封)等县原为伪警备队,成立国民党第一路军第十六师,张任少将师长。不久,第十六师被编为河南省保安司令部第三旅张任旅长。此间,张绍儒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行为,气愤异常,决定公开起义。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派郭有义等到保三旅具体指导。1946年春,由郭有义、曾洁光介绍,张绍儒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保三旅又被编为保五团。此时的保五团实际上已成为中共掌握的一支武装力量。
1946年6月内战爆发。7月中共开封工委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城工部指示,要求保五团党小组迅速搜集国民党军队在陇海路开封至商丘段的军事部署及设施情况,报送陈(锡联)彭(涛)纵队。在张绍儒、曾洁光的周密布置下,很快完成了任务,保证了人民解放军破击陇海路战斗的顺利进行。1947年10月,为配合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歼灭装备精良的刘茂恩嫡系保一团,张绍儒利用与保一团共同驻防陈留的机会,亲自到保一团以商谈防务为名,试探保一团防务的总体部署及秘密工事,然后绘图送到独立旅。战斗打响后,又派保五团地下工作者化装后为独立旅充当向导,保证了全歼保一团战斗的顺利完成。拔掉了解放区大门口的钉子。另外,保五团还以同样的办法歼灭了杞县还乡团等部。
在解放杞县时,豫皖苏军区派曾绍三与张绍儒(此时任杞县城防司令)接洽,命张假电刘茂恩,声称解放军4个师南下,要求刘恩茂派飞机、坦克解围(刘此时已自顾不暇),否则杞县难保。张遂于晚12时放弃杞县县城并留下大批军火退驻陈留休整。后陈留解放,绍儒驻开封召集旧部,暗中组织人员了解开封守备情况,偷绘城防图以策应解放开封。后事泄,绍儒被捕。1948年6月,解放开封的战斗打响,绍儒趁混乱之机逃出,向豫皖苏军区陈明一参谋长面陈开封防务。解放开封后,张绍儒利用与国民党开封县县长王徽五的交情劝其投降,使解放军顺利进城。自解放战争开始至1948年,张绍儒采取“丢盔弃甲”、“巧装运输”等手段为解放区输送子弹20多万发(代买7万发),迫击炮弹800余发及大批枪支和通讯器材,配合人民解放军连克通许、杞县、陈留三城,瓦解伪河南省保安司令部6个团,交警16总队,135、183、81三个旅及张岚峰一部约5万余人。
1949年后,张绍儒历任潢川军分区参谋长、商城县兵役局局长、西华县武装部部长。转业地方后,任信阳地区农科所副所长、农校副校长、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12月病故,享年64岁。
傅铜(1888~1970) 字佩青,兰封县城关东大街(现兰考县城关镇东街)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3岁中秀才,其后在开封中学堂读书。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东京巢鸭宏文学院,早稻田大学及东京帝国大学哲理学论理学系,并入东京帝大研究科。1913年回国,后又入英国牛津大学及伯明翰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1918年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去英国邀请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请傅铜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罗素在华讲学时,由傅铜陪伴并担任翻译。1924年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1926年任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1929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师范大学教育教授。193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同年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933年任国立河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34年再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940年至1948年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研究院副院长及华北文法学院哲学系主任。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1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共文史馆员。
傅铜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桃李满天下,所培养的学生成为著名学者的颇不乏人。
傅铜是中国研究哲学的带头人之一,曾主办《哲学》及《人生评论》等哲学刊物。著有《知行难易问题之根本解决》等书,系实事求是的哲学论著,并在国外发表了大量的哲学、伦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傅铜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哲学学术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学者,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37年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吴芝圃(1906~1967) 杞县人。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30年初,任中共考城县委书记并以小学校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4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豫东特委书记,10月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书记、省主席、省长,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委员、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因家贫只读四年小学。11岁随乡亲推车运煤挣钱糊口,16岁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倔强的性格。
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府催捐,地主讨债逼得悬梁自尽。阶级仇,民族恨,刺痛着他的心:要翻身,要革命,别无选择。
不久,焦裕禄以八路军“特嫌”被抓进博山监狱。1941年9月,押送龙凤煤矿当苦力。1943年春逃出虎口,流落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地主当长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裕禄返乡参加民兵,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八陡区武装干事,曾出谋划策、智退进攻北崮山解放区的淄川、博山、章丘三县国民党返乡团,受到领导赞扬。1947年7月,调渤海地区土改复查工作队担任组长。1948年2月,随军南下到河南尉氏县,先后任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在险恶的斗争形势下,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农会,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1952年以后,相继调到陈留地委、郑州地委,任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动员广大青年团员为恢复国民经济出力流汗,为团的地方组织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7月焦裕禄调往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先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依据;继任车间主任,在设备不全,技术人员缺乏,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刻苦钻研、集体攻关,为我国试制成功了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后任调度科长,总是把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既关心职工生活,又注重生产效益,任务完成得很好,深受大家好评。他在洛矿期间,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学习、实习一年多,满载学习成果而归。
1962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重返农业战线,回到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
焦裕禄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他参加工作的18年间,特别是在兰考的一年多时间里,视人民为父母,为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脚踏实地,呕心沥血,以重病之躯,“亲历县四境,形势指掌如”。“建设绘蓝图……施行利见初”。“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树立了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直至最后肝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时年42岁。被誉为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榜样,兰考人民的贴心人。
焦裕禄给兰考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他死后,兰考人民“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经过39年的努力,已将当年焦裕禄亲手绘制的那张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的蓝图变成了现实,兰考的穷根“三害”被彻底拔除了。
焦裕禄逝世以后,安葬在郑州烈士陵园。11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焦裕禄逝世的消息。20日,《人民日报》发表《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为人民忠心耿耿》一文,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模范事迹。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为革命烈士。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2月26日,遵照焦裕禄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在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的沙丘上。
国家代主席董必武、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写长诗热情歌颂焦裕禄。一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把焦裕禄列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之一”,再一次号召全党学习焦裕禄。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兰考,瞻仰焦陵,献了花圈,并题词: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纪实文学《焦裕禄》出版,邓小平题写书名,李鹏题词:
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
199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兰考召开焦裕禄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来参加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落成暨焦裕禄铜像揭幕仪式,赞扬“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肯定“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
焦裕禄“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坚”。
焦裕禄精神长青!
耿愔(1873~1955) 字汝和,一字雨未,号友鹤。河南省兰考县红庙镇耿菜园村人,廪生。清末变学制罢科举,遂不复求仕进,专以读书讲学记述先业为事。其遗著甚富:《四书》笔记十三卷,《五经》笔记二十五卷,《三礼》笔记四十六卷,《春秋三传》笔记十二卷,《通鉴纲目》笔记十六卷、《四代史略》十卷、《安蔬庐文稿》四卷。学宗程朱,名满豫东。曾供职于河南通志馆,主编《河南通志·人物志》、《阳武县志》及《续仪封县志稿》。
祝培成(1897~?) 河南省兰考县谷营乡四明堂村人。祝培成从小热衷武术,外出投师学艺。因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功力日长,很得师父器重。经数载严寒酷暑,熟练掌握各种拳法套路,兵刃器械役使自如。1928年,河南省在开封举行武术省考,祝培成以7局6胜夺得比赛头名。之后两年间,又赴少林寺师从海灯大师,武艺达到炉火纯青。1933年,在南京举办全国武术国考。36岁的祝培成代表河南参赛。面对各路武林高手,他沉着应战,不怯不馁,过关斩将,获得单枪第一名、单刀第二名,荣获银盾纪念徽章一枚,并获得“提倡国粹,荣身耀祖”的赞誉。南京打擂夺魁,声名远扬,后供职于开封国术馆,为武术教练。
岳秀松(1868~1949) 兰考县城内人。出身贫苦,12岁到祥符县拜名厨师学烹调。性情善良,心灵手巧。他擅长扒鱼翅、蒸方块、烤鸭、烧猴头、扒熊掌、清蒸燕窝等。又巧于备办素席,仅豆腐一类,便能做73种。又以高装盘出名,刻制拼花精美,种类繁多。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经开封时,因秀松烹饪技术高超,曾亲做膳食,由此远近闻名。
崔宜平(1915~1942) 中共党员,1915年10月生于兰考县城关乡范楼村一个较富裕的家庭。
1935年至1937年在北京上学时,看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受中国共产党思想,接受了马列主义,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赶走侵略者,中国才有和平,中国人民才能幸福。
1937年4月,崔宜平投笔从戎,毅然参加了革命。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被分到配到山东第一巡迥抗日宣传队工作。1938年底,调到八路军第六军区(泰西分区)第一团任教导员。1941年任山东省东平县县长。
1942年农历正月初九。宜平带领县民主政府干部20多人,到李园村开展工作。晚上分别住在群众家里。11日清晨,突然遭到伪孙锡元部及另一部伪军约300多人的包围,宜平刚起来床,敌人就破门而入,他立即掏出手枪向伪军连打数枪,两个伪军吓得闪躲过去,向外逃命,崔宜平乘机带两个警卫员向村东突围。这时,整个村庄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当他们刚跑到村外时,宜平腿部受伤。警卫员要背着他跑,他拒绝不让,最后命令并掩护两个警卫员冲出敌人包围圈。这时,宜平只剩下一粒子弹,说“我已经抗战到底了”。就对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许子廉(1898~1934) 河南省兰考县张君墓镇李培元村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宣传工作,主要活动在信阳、漯河、许昌、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区。1929年12月随吴芝圃到考城小学任教,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作。1930年底,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押赴南京,封官许愿,不为所动,严刑拷打,无所畏惧,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1934年春,经党组织多方营救释放回家,后因伤势过重去世。1950年3月20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杨廷弼(1855~1922) 字子良,清兰阳县三义寨西北薛庵村人(后因河患,南迁三义寨乡梁圪垱村)人。身材魁梧,性情和善,与人敬慕相处,受到邻里称赞。初,家境贫寒,拣柴拾粪,躬耕田亩。乡有薛姓老翁,重其才,资助习武,此后日夜苦练,勤奋不懈,终于在乡县省试中连中三元。光绪五年(1879年)中武状元。他武功精湛,妙趣横生。一日舞刀脱手,他急中生智飞脚勾起,惹得观众齐声喝彩。光绪七年(1881),出任陕西神木营(榆林府神木寨神木县)参将,后调任西安,继任甘肃兰州副总兵;再调任河州协台(副将的俗称),新疆巴里昆总镇。以卫边疆有功,最后封新疆伊犁靠山侯。中武状元后,曾在梁圪垱造宅起第(新居前竖有旗杆)。及辛亥起义,清帝退位,他辞职寓居开封,民国11年(1922年)病故,享年67岁。
王梦兰(1886~1911) 原名梦伦,字华亭。世居考城(今兰考县堌阳镇)马目村。兄弟七人,排行第二。少时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后就学于开封。暨长,尤慕朱家,郭解的侠义行为,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他性格端正,耿直豪放,每与人议论,见解高超,往往有所独创。有人说到“清嘉定、扬州屠城事”,先是泪涔涔下,继之愤然发誓:“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每读《民报》,更喜形于色:“有方法,有导师,今后光复旧物,惟恃我们努力啊!”宣统三年(1911年)和南阳刘莪青等在考城县创立仁义会,他对胞弟梦祥说:“男儿须知报国,生死何足考虑?”弟遂参加。后反动员舅父崔某加入了该会。不久,集众近5千人,暗设堂于乡村间,谆谆恳恳,授以民主革命大义。是年秋武昌起义,汴中机关派刘莪青,王从周来考城接洽,遂委王梦兰为考城民军总指挥。梦兰先期选拔干部组成敢死队,近两千人,约期赴汴,且带头破产捐助革命。临行时,与父母诀别说:“我尚有兄弟6人,留侍高堂,二去后,不应以儿为念!”梦兰即于夏历十一月初三日率众抵汴,秘密布置在曹门外,不意为间谍西马目村李某告密。他得知此事泄,便暗集合部下说:“本欲与诸君铲除腐败,成就共和大业,今大势已去,如果盲目地偕同遭遇险恶,我心何忍?愿各位速归乡里,以期后起相遇,幸无忘!”民军尽泣,梦兰大吼挥之去!梦兰不幸被捕,后病死于祥符监狱。
张伯行(1651.12~1725.2) 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谥号清恪,清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历任内阁撰文中书,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江苏巡抚,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伯行一生为官操守极清,生活简朴清廉。“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无论朝内朝外,从不结交近侍之臣,不附和同官之议,不以得君宠而自专,不以同僚忌妒打击而退阻。因此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他一生大兴文教,治理河务,兴利除弊,深得百姓拥戴,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一生三建书院,几办义学,订院规,排课程,激励士子读书,以“开发聪明,成就德业”。同时力革科举弊端,完善保举法。在闽监文闱、典武试,在京充丁酉顺天乡试主考,出任辛丑会试总裁,选拔举荐了一批廉洁施政的贤才。
在治河上,张伯行曾系统地提出对黄、淮、运河的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先后督修运河大堤,疏浚虾须沟,捐修五岔口堰堤,是向为泽国的山东15州县成为富庶之邦。在闽、苏巡抚任上,光采舆情,咨防利弊,疏浚河道,分洪泄水,截流筑闸,建桥放船,发展生产。他曾上《治河议》、《西北水利议》等,系统提出自己“变水害为水利”的治河主张,并把多年的治河心得汇为《居济一得》一书。书中详述历代治河利弊后,提出“治河者无一劳永逸之法,止有补偏救弊之法。”治河要因时、因地、因情而治,不可一味拘古。
伯行治民,以养成为先,教化为本,平时劝民节俭,建社仓以度荒年,完善社仓之法,严防官吏豪强侵占。地方偶有灾伤,伯行即具疏缓征、赈济、平粜。并要求所属官吏“思弱复虑民饥,安其居更足其食”。发“一腔不忍人真实心肠……决不使民众失所,万状流离”,“合一国之众而胥纳于慈爱之中”,对“坐视民瘼于不问者,一经访实,定以溺职纠参”。
康熙四十五年(1706)初任江苏按察使,即破送礼币银之惯例。时贪贿舞弊之风盛行,惟伯行在江苏独令禁止,并告诫属员:“一铢一尜尽属百姓脂膏,亦思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期于自尽。吾心若使爱一文,身受一文之污,何以无渐裘影。本都院冰孽夙盟,各司道激扬统治,所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松江等地连年歉收,赋税繁重,州官只顾考课成绩、摧科严迫,民不堪命,伯行即兴水利,剔弊端、禁重耗、省差扰、禁收麦造酒、贩米出洋。囤女买女,禁埠头、典铺勒索抗害百姓,同时释冤狱,决疑案,使百姓免去牢狱之苦。在闽、苏巡抚任上,一面劝民节俭,禁止华靡之风,裁汰扬州落地税,活跃商业。自己则躬身一率,布衣素食,日常所需皆取故里,连取于无锡的惠泉水都不受。面对日益严重的科派之风,伯行认为“肃官方能厚民”,一面大书告示,遍贴城乡,严禁州县官吏加耗,革除里长,发明滚单催粮之法,许民直接入衙控告,一面统一收粮器具、革除斛手,禁止仓吏、内丁压质压价刁难粮户,对所属官吏严加考核。违者,官则飞疏题参,役则立拿杖毙。猖獗一时的科派之风得以禁止,一时间闽苏风清弊绝。
伯行一生勤奋好学,“读书自少至,老不厌不倦。虽鞍马舟车之上,生死危难之秋,未尝释卷。”他一生笃信程中理学,篆辑刊布诸儒经典55种五百余卷。自著的《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及续集等著作中以尊儒重道,廉洁爱民思想,尤为突出。
梁云构(1582~1650) 原名治鳞,明万历壬子(1612年)荐亚元,改今名,字匠先,中戊辰(1628年)进士。初授官大行考选御史,巡视三城,纠察权奸。又上疏纠正文牍风,名正乌台。任巡宣大庐风,修建仓廪、核算粮草、请贪官、平冤案、改弊端、恤商贾,惩罪魁,歼海盗,政绩卓著。为少京兆,管理学政。后升操江佥都御史。时湖北湖南联军抗清,云构率军蔽江而下,督师至采石矶,作檄文晓以大义,战事平息,南京得以安定。清军渡江后,云构广征乡绅意见,安抚民众。后升少司农、户部侍郎。清初百业待兴,云构日夜操劳,开源节流,为清初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终以积劳成疾,殉于官,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谥号康僖。
王厈(生卒年代不详) 名泽久,字春脚,号王屋。明兰阳(今兰考县境蔡楼村)人。明天启辛酉(1621年)荐乡试,崇祯辛未(1631年)中进士,具有奇才。志坚力学,性诙谐豪放,不拘小节,做事有胆略,为乡里所敬爱,亲期间多传闻趣事。作诗为文,一反迂腐靡丽之风,格调清新,自成一家。任山东滋阳令时,为官聪慧廉直,人多敬重。明未,皇族暴戾天下,为非作歹,紫阳县尤甚,竞白日在大街欺压残害百姓,地方官员不敢过问,百姓含冤饮恨,不能伸张。厈不畏权势,即将不法皇亲绳之以法。皇亲豪强勾结,诬告王厈,致使王厈入狱。厈无所畏惧,据理辩驳,后被贬谪睢阳。有《王屋集》行世。
张卤(1523~1598) 字召和,号浒东。明兰阳县(今兰考县境)人。明嘉靖已末(1559年)进士,先后任婺源,高平县令,以政绩拜礼科给事中。值穆宗登基,疏请视朝、莅经筵、广顾问以兴新政,被采纳。庚年(1570年)晋升太常少卿,命未下,而内江相请更制兵营,卤草疏,极言不可。人劝他说“已迁官,言少巽何如?”卤说:“未受前,还是谰官哪!”疏入,兵营如故。辛未(1571年)升右通政,9月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巡抚浙江。戊寅(1578年)诏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倒马等关,加副右都御史。卤自通政、擢中丞,三领节钺,在操江平叛卒马应祥,在河道捕妖人王溪,在保定修三关险厄,百里保障。后迁南京太常侍卿。后辞官归里。万历二十六年(1598)病逝。张卤一生勤奋好学,著述较多,主要有《张浒东文集》、《邑志七篇》、《仪封县志》等。
刘大谟(1475~1542) 字远夫,明考城县隐贤乡(今兰考县张君墓镇)人。正德戊辰(1507年)科进士,时任户部主事,督古北口军饷,以革除弊端,严禁权贵阉官侵吞军饷,改任监察御史。时值刘瑾专权朝政,大谟与刘天和、董建中等直言时弊,使言路大开。后出任辽东按察使,遭权阉李章诬陷,贬隆德县典史,又移蒲田知县,凤阳府同知,浙江按察佥事,皆以政绩著称。嘉靖初,转陕西副使,四川左参政。嘉靖十二年(1533年)奉旨平西番,以安定边疆功,升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山西经略三关。后因受阉党排挤,辞官隐居嵩山。后朝廷加意求贤,起用大谟巡抚四川,他兴利除弊,大兴文教,修《四川总志》、《屯田志》,著《三蜀两游稿》。癸卯(1543年)晋左副都御使,是年卒于成都,赠光禄大夫、谥“端肃”。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明仪封县(今兰考县境)人。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部给事中,后遭宦官迫害被贬。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发布《督学四川条约》,后任山东提学副使,继续提倡文教,改变十风,改革教育和科学制度,主张“学者读书当以经国济世为务”。教师应“以身作则,正己安人”。治学上重视“由博反约”、“学行并举”,强调思想感情对学习的影响及新旧知识的正确处理,注重观点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在哲学两大派别斗争中,王廷相总结哲学争论的经验教训,对唯心主义的成熟形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中肯的批判,为以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批判总结作了历史准备,成为宋明和明清之际哲学史上承先启后的理论环节。他在《慎言》、《雅述》、《性辨》、《太极辨》、《答何伯斋造化论》等哲学著作中,对哲学范畴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气本”与“气化”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大胆批判了佛老“异端”,刺辨了程朱儒学。在认识论上,他坚持从物—感觉—思维的路线,提出见—思—行的认识公式,并详细论证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廷相嫉恶如仇,敢于同权宦斗争,针对社会弊端大胆提出改革主张并予推行。正德四年(1509年)巡监山东时,去邪扶正,严惩贪官污吏及地方豪强,使权贵们望而生畏。次年查抄刘瑾奸党曹雄家产,将庄田分给无地贫民承种。正德六年(1511年)巡按山西,上疏提出打破名门权贵特权,大胆提拔“筹策绝人,胆略出众”是下层人士担任要职,授予重权。同时下令修城池,究贪官,清查冤狱,改革攒造黄册之积弊。后巡按四川,改革银粮收解制度,防止贪官污吏从中盘剥,加重人民负担。嘉靖七年(1528年)任兵部侍郎时,督修三边,建议改革边防弊政,严禁官府多报,冒领钱粮,并推行“义仓之法”。九年(1530年)升兵部尚书,严禁各闸军索贿,严惩太监私占正军名额,以收取钱财。嘉靖十二年(1533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为振扬风纪,整顿台治,呈《遵宪纲考察御史疏》,规定御史九项职责并颁行全国,遂使台政改观,朝野肃然,贪财奉承,结党营私之人尽行罢免。因查明外守备魏国公徐鹏举私占国利,沿袭弊政,不思改革,嘉靖十三年(1534年)廷相呈《请议南京外守备军权疏》,遂解除徐鹏举世袭兵权。十五年(1536年)针对“团营废坠,兵制侵驰”之弊,上《修养团营事宜疏》,提出“选军”“惜马”“训练”等改革措施。十八年(1539年)上《天变自陈疏》,义正词严揭露严嵩、张瓒等人专权误国之举和“奔竞之风”。次年,世宗为方士迷惑成仙。令太子监国,满朝大臣皆惊愕不敢言,惟廷相冒死上谏,晓以利害,使世宗收回成命。
针对明中叶日益盛行的兼并之风,廷相提出“抑豪”、“稽籍”、“正租”的主张,驳斥腐儒复井田之议。针对农民起义,提出“宽赋税,轻徭役”,对上层社会的奢侈之风,提倡“崇位禁奢,相互简易”。廷相反对暴政,强调“慎明刑狱”,“执法秉直不阿”。军事上提出“予储军饷”,“振刷兵制”,“寓兵于农”等治兵强兵措施。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涉郭勋案,廷相罢官归里,闭门著书,名《归田稿》。他一生著述甚多,有《王氏家藏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