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赵恩华(1963~1986.10) 张君墓乡小胡庄人,中共党员。1983年入伍,1986年10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抢救战友壮烈牺牲,年仅23岁。被某集团军追记一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6年4月,担任六○炮班班长的赵恩华随连队守卫在34号阵地,带领班里的两名战士,身负二三十公斤重的东西,给全连11个阵地及时补充弹药。主动将自己节省的粮、菜送到前沿阵地。在3个月当中,他为前沿阵地共送菜、送粮40多次。
连队撤下阵地后,赵恩华调到连队当通讯员。不久,连队担负出击拔点的作战任务。
10月19日上午9时,他随突击队秘密到达出击地点。战斗打响了,赵恩华随副连长冲上敌人阵地,当发现两名龟缩在火力点里的越军企图向副连长射击时,他一把推开副连长,迅速投去一颗手榴弹,消灭了敌人。紧接着,他冒着炮火,抢上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屯兵洞。正当他搜剿残敌时,一发炮弹在离他10米处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顿时鲜血如注。当撤至55号山腰时,又一发炮弹呼啸着飞过来,他在按下卫生员的同时,又扑在副连长的身上,炮弹在离他7米处爆炸,战友们得救了,赵恩华却再次被炮弹击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戈江(1918~1986.8) 原名郭运江,兰考县红庙镇红庙村人,1936年兰封简易师范毕业。1938年5月,日军侵占河南,本地沦陷。同年7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一分校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太行工商分局局长,嫩江军区供给部部长,哈尔滨市税务、财政局局长,军区空军后勤部长,民航总局后勤部长,军区空军后勤部顾问等职,1980年离休,军级待遇。
黄根长(1965~1984) 兰考县谷营乡人。初中毕业,1984年1月入伍,在武警部队菏泽支队直属消防中队服役。1984年5月13日,在扑救菏泽造纸厂料场火灾的战斗中,连续奋战17个小时,被烧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被武警总队追记一等功,命名为烈士。
李村人(1898.9~1979.4),字世静,河南省兰考县人。1905年入考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毕业后,继续私塾,博览群书,从而奠定传统文化深厚的功底。1918年任教于考城高等小学。1929年应聘于抗日英雄吉鸿昌所创办的扶沟中山小学,先后任教师、校长。1930年10月,李村人与吉鸿昌、吉鸿昌之父及中山小学校长(此时校长为郝子固,后为李村人)、教师合影留念,今存于其女李竹泉(河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处,后任扶沟吕潭中学校长。1935年,李村人在考城第二完小任教。1938年6月,日军侵占考城,他不满军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居家潜心研学。抗战胜利后,迁居开封西棚板街,在河南图书馆任职员,至1948年开封解放。
20世纪50年代初,李村人即从事开封历史文化研究。曾用胶泥捏成“开封城图”,摆在老府门(地名)等大街路口,义务给过往的行人讲解,成为街头之一景。在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他以《闲话开封》为题写成系列文章在《河南日报》上连载8期。1957年12月,又在《闲话开封》的基础上编著成《开封名胜古迹散记》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撰写《关于蔡文姬故里的资料》的论文,收入1959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另有《东京史地考》、《开封胜迹图考》以及有关开封人物、古迹、宗教、战争、河流等内容的手稿45份,《开封新八景》诗及《尘体诗》800首。
1979年4月17日在开封去世。
李绪三(1911.5~1976.8) 原名孔令视,别名孔思明。小宋乡小宋村(原考城县三区小宋集)人。
1921年绪三就学私塾,1931年考入开封东岳中学,1934年毕业回乡,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冀鲁豫三省接壤的考城边区进行抗日活动。
1939年1月间,绪三被抽调到冀南特委驻地青庄培训,有唐克威、李光禄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借拜把子之名,发展地下党员。张贴八路军《挺进报》和布告,宣传中共抗日政策。经冀鲁豫党政领导批准,发起并成立了考城边区青年救国会,绪三任副主任。接着,以民兵枪支为基础,组建革命武装—考城县救国会第五支队。1939年斗争形势十分困难复杂。为坚持抗战,绪三和徐锡鹏商定,协同新任考城县长于子元,以驻防考城的八路军十八团为后盾,成立考城县游击中队,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绪三任游击队副指导员。
1940年绪三任考城县西路情报站组长,1941年6月任考城二区区委会组织委员,次年任书记兼情报站组长,1943年11月任中共考城县委宣传部长,1944年7月任中共民权县委书记兼敌工队政委,带领游击队配合兄弟部队参加过许多著名战斗。
由于敌人悬赏捉拿,李绪三几次险遭毒手。1945年夏,当地顽杂马逢乐部将其母抓捕,关进监狱,迫其妥协。但绪三毫不动摇。以更大的义愤配合地区武装部队,拔掉了顽杂李部的岗楼碉堡,声震豫鲁边区。
1948年3月绪三调冀鲁豫南下七中队任指导员,同年8月任冀鲁豫五分长区政治部敌工科,1949年1月任冀鲁豫军区敌工部科长兼工作团长。整个解放期间,绪三主要带领区部和武工队配合解放军作战。
1949年9月,李绪三任平原省军区供给部政治处主任。1950年12月任裕兴烟草公司(现安阳金钟烟厂)经理和监委,至1953年转任安阳市工业局副局长。1955年任安阳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1958年后任安阳市委书记兼市长。1965年任河南省轻化工业厅副厅长。1973年又任安阳市委书记。1976年8月25日逝世。
王保山(1911.2~1974.9),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人。自幼家贫,随父乞讨度日,12岁由叔父王世平介绍到开封马豫兴鸡鸭店当学徒,从师张玉林。17岁时开始独立操作,独当一面。老师张玉林很喜欢他勤勉有志,晚年张离店养老后,“马豫兴”遂由王保山鼎力支撑。
1938年6月,日军占领开封,社会动乱,马豫兴生意萧条。王保山离店以卖茶水、拾柴为生,后又被抓进宪兵队服两年苦役,倍受艰辛。
1944年,王保山回到马豫兴重操旧业。以其娴熟独到的技艺招徕顾客,不久声名复震,饮誉全城。
1948年10月开封解放,王保山被推举为酱肉业劳方代表。抗美援朝时期,王保山带领二十多位酱业同仁组成加工组,日夜赶制出万余斤牛肉干,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到省、市领导表彰。
1950~1954年,开封酱卤业中王保山第一个积极协助政府清产核资,并带头参加包括宜生斋、复兴斋、尚豫兴在内的马豫兴鸡鸭合作商店。1958年王保山出席开封市政治协商会议。1961年作为市政府特邀代表,参加名师名匠老艺人会议。
1974年9月17日在开封去世。
于字元 (1911~1973) 原名泊文,又名振声。生于河南濮县木靳庄一户贫农家庭。1931年考入范县师范学校,次年3月14日,经中共范县师范地下党支部书记管守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春,负责中共范县机关支部工作,1935年任中共范县工委书记。1936年受直南特委民运部长刘晏春派遣,到鲁西南做民运工作。1938年10月,任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39年5月任冀鲁豫支队第四大队队长,同年9月,任冀鲁豫支队民运科长兼菏泽县动委会主任。1942年冬,复任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敌工部长、统战部长、民运部长、县大队长。1949年7月任革命大学教导组科长,1950年任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山东省行政干校副校长。1973年病故。
张绍儒(1907~1970) 张君墓镇张公安砦村人。他生性豪放,为人正直。1938年日军侵占豫东,他出于民族正义感,拉起地方武装抗击日军。不久,被开封县县长傅贞甫委任为兰封县抗日副司令居张公安砦一带。随后和考城县抗日民主县政府徐锡鹏取得联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多次打击日军,引起驻民权县日军的恐慌,多次对绍儒的围剿。根据考城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指示,绍儒假降日军,被任命为兰封三区联保主任、自卫团三团团长。
1940年1月,八路军鲁西南军分区徐茂礼率一个团到兰封三区,约张绍儒在大黄庄会谈,商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任命绍儒为抗日陇海支队长,幷教绍儒扒铁路、割电线、搜集日伪情报三项任务。至2月中旬,张绍儒配合八路军扒铁路、割电线4次。1940年冬,日伪调张绍儒任兰封县警备大队副队长,由三区移驻县城。一个月后,鲁西南办事处主任丁子元邀张绍儒在张公安砦会谈。根据八路军主力向北转移的情况,要求绍儒协助中共地方党组织建立地下武装,购买枪支弹药,建立情报站。三年间,张绍儒建立情报站三处,为八路军购买大批枪支、棉花,多次掩护八路军通过封锁线,帮助中共地下党员打入日伪内部。到1943年底,兰封县兵权已被绍儒掌握,伪警备队也发展到二个团一个机枪营一个手枪连共3000余人。同时拥有一个月造枪百余支的修械所。在兰封县城乡,绍儒开展了大规模的禁毒禁烟活动,成立了戒烟所,巡查队,收缴烟具,严令吸食者限期戒绝。对贩卖毒品的日军随军娼妓暗中监视,对危害百姓的宪兵、汉奸、特务,便派衣暗杀。同时严肃军纪,不许本部官兵欺诈,骚扰群众。张绍儒的这些行动引起了日军的怀疑。1944年3月,日军以开会名义将其扣押在开封日本宪兵本部(理事厅街)地下室里,以通共罪严加审讯。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和民、兰、考三县民众担保,日伪又怕时间一长张部暴动,遂将绍儒交汪伪绥靖公署主任孙良诚及商丘张岚峰劝解后复职。
1945年日军投降后,庞炳勋的伪和平救国军第五方面军一变而为国民党军第一路军,招纳张绍儒集合民(权)兰(封)陈(留)开(封)等县原为伪警备队,成立国民党第一路军第十六师,张任少将师长。不久,第十六师被编为河南省保安司令部第三旅张任旅长。此间,张绍儒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行为,气愤异常,决定公开起义。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派郭有义等到保三旅具体指导。1946年春,由郭有义、曾洁光介绍,张绍儒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保三旅又被编为保五团。此时的保五团实际上已成为中共掌握的一支武装力量。
1946年6月内战爆发。7月中共开封工委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城工部指示,要求保五团党小组迅速搜集国民党军队在陇海路开封至商丘段的军事部署及设施情况,报送陈(锡联)彭(涛)纵队。在张绍儒、曾洁光的周密布置下,很快完成了任务,保证了人民解放军破击陇海路战斗的顺利进行。1947年10月,为配合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歼灭装备精良的刘茂恩嫡系保一团,张绍儒利用与保一团共同驻防陈留的机会,亲自到保一团以商谈防务为名,试探保一团防务的总体部署及秘密工事,然后绘图送到独立旅。战斗打响后,又派保五团地下工作者化装后为独立旅充当向导,保证了全歼保一团战斗的顺利完成。拔掉了解放区大门口的钉子。另外,保五团还以同样的办法歼灭了杞县还乡团等部。
在解放杞县时,豫皖苏军区派曾绍三与张绍儒(此时任杞县城防司令)接洽,命张假电刘茂恩,声称解放军4个师南下,要求刘恩茂派飞机、坦克解围(刘此时已自顾不暇),否则杞县难保。张遂于晚12时放弃杞县县城并留下大批军火退驻陈留休整。后陈留解放,绍儒驻开封召集旧部,暗中组织人员了解开封守备情况,偷绘城防图以策应解放开封。后事泄,绍儒被捕。1948年6月,解放开封的战斗打响,绍儒趁混乱之机逃出,向豫皖苏军区陈明一参谋长面陈开封防务。解放开封后,张绍儒利用与国民党开封县县长王徽五的交情劝其投降,使解放军顺利进城。自解放战争开始至1948年,张绍儒采取“丢盔弃甲”、“巧装运输”等手段为解放区输送子弹20多万发(代买7万发),迫击炮弹800余发及大批枪支和通讯器材,配合人民解放军连克通许、杞县、陈留三城,瓦解伪河南省保安司令部6个团,交警16总队,135、183、81三个旅及张岚峰一部约5万余人。
1949年后,张绍儒历任潢川军分区参谋长、商城县兵役局局长、西华县武装部部长。转业地方后,任信阳地区农科所副所长、农校副校长、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12月病故,享年64岁。
傅铜(1888~1970) 字佩青,兰封县城关东大街(现兰考县城关镇东街)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3岁中秀才,其后在开封中学堂读书。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东京巢鸭宏文学院,早稻田大学及东京帝国大学哲理学论理学系,并入东京帝大研究科。1913年回国,后又入英国牛津大学及伯明翰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1918年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去英国邀请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请傅铜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罗素在华讲学时,由傅铜陪伴并担任翻译。1924年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1926年任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1929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师范大学教育教授。193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同年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933年任国立河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34年再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940年至1948年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研究院副院长及华北文法学院哲学系主任。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1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共文史馆员。
傅铜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桃李满天下,所培养的学生成为著名学者的颇不乏人。
傅铜是中国研究哲学的带头人之一,曾主办《哲学》及《人生评论》等哲学刊物。著有《知行难易问题之根本解决》等书,系实事求是的哲学论著,并在国外发表了大量的哲学、伦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傅铜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哲学学术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学者,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37年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吴芝圃(1906~1967) 杞县人。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30年初,任中共考城县委书记并以小学校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4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豫东特委书记,10月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书记、省主席、省长,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委员、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因家贫只读四年小学。11岁随乡亲推车运煤挣钱糊口,16岁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倔强的性格。
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府催捐,地主讨债逼得悬梁自尽。阶级仇,民族恨,刺痛着他的心:要翻身,要革命,别无选择。
不久,焦裕禄以八路军“特嫌”被抓进博山监狱。1941年9月,押送龙凤煤矿当苦力。1943年春逃出虎口,流落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地主当长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裕禄返乡参加民兵,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八陡区武装干事,曾出谋划策、智退进攻北崮山解放区的淄川、博山、章丘三县国民党返乡团,受到领导赞扬。1947年7月,调渤海地区土改复查工作队担任组长。1948年2月,随军南下到河南尉氏县,先后任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在险恶的斗争形势下,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农会,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1952年以后,相继调到陈留地委、郑州地委,任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动员广大青年团员为恢复国民经济出力流汗,为团的地方组织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7月焦裕禄调往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先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依据;继任车间主任,在设备不全,技术人员缺乏,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刻苦钻研、集体攻关,为我国试制成功了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后任调度科长,总是把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既关心职工生活,又注重生产效益,任务完成得很好,深受大家好评。他在洛矿期间,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学习、实习一年多,满载学习成果而归。
1962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重返农业战线,回到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
焦裕禄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他参加工作的18年间,特别是在兰考的一年多时间里,视人民为父母,为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脚踏实地,呕心沥血,以重病之躯,“亲历县四境,形势指掌如”。“建设绘蓝图……施行利见初”。“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树立了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直至最后肝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时年42岁。被誉为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榜样,兰考人民的贴心人。
焦裕禄给兰考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他死后,兰考人民“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经过39年的努力,已将当年焦裕禄亲手绘制的那张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的蓝图变成了现实,兰考的穷根“三害”被彻底拔除了。
焦裕禄逝世以后,安葬在郑州烈士陵园。11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焦裕禄逝世的消息。20日,《人民日报》发表《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为人民忠心耿耿》一文,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模范事迹。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为革命烈士。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2月26日,遵照焦裕禄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在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的沙丘上。
国家代主席董必武、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写长诗热情歌颂焦裕禄。一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把焦裕禄列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之一”,再一次号召全党学习焦裕禄。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兰考,瞻仰焦陵,献了花圈,并题词: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纪实文学《焦裕禄》出版,邓小平题写书名,李鹏题词:
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
199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兰考召开焦裕禄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来参加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落成暨焦裕禄铜像揭幕仪式,赞扬“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肯定“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
焦裕禄“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坚”。
焦裕禄精神长青!
马止善(1897~1962) 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榆林村人。自幼家境贫苦,28岁到兰封县“天德堂”药铺学医,十年出师,悬壶开业。建国前曾在兰封县城开设“寿春堂”,以眼科为主,兼治内科、妇科,并注重培养医学人才,1938年在开封县曲兴集创办“中医学习班”,带学徒十人。1945年,兰封县奉令组织中西医药公会,公选马止善为常务理事,1947年,兰封县奉令组织中医师公会,公选马止善为理事长,同时兼任兰封县义诊委员会常务理事。1948年在兰封县再次开办中医学徒班,随其习医的学生遍布开封地区各县。建国后,加入兰封县城关中西联合医院。1958年任城关卫生院中医师,并当选为县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入新编《河南省志·人物志》。他的遗文《马止善文选》言简意赅,详而有要,颇具研究价值。
耿愔(1873~1955) 字汝和,一字雨未,号友鹤。河南省兰考县红庙镇耿菜园村人,廪生。清末变学制罢科举,遂不复求仕进,专以读书讲学记述先业为事。其遗著甚富:《四书》笔记十三卷,《五经》笔记二十五卷,《三礼》笔记四十六卷,《春秋三传》笔记十二卷,《通鉴纲目》笔记十六卷、《四代史略》十卷、《安蔬庐文稿》四卷。学宗程朱,名满豫东。曾供职于河南通志馆,主编《河南通志·人物志》、《阳武县志》及《续仪封县志稿》。
祝培成(1897~?) 河南省兰考县谷营乡四明堂村人。祝培成从小热衷武术,外出投师学艺。因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功力日长,很得师父器重。经数载严寒酷暑,熟练掌握各种拳法套路,兵刃器械役使自如。1928年,河南省在开封举行武术省考,祝培成以7局6胜夺得比赛头名。之后两年间,又赴少林寺师从海灯大师,武艺达到炉火纯青。1933年,在南京举办全国武术国考。36岁的祝培成代表河南参赛。面对各路武林高手,他沉着应战,不怯不馁,过关斩将,获得单枪第一名、单刀第二名,荣获银盾纪念徽章一枚,并获得“提倡国粹,荣身耀祖”的赞誉。南京打擂夺魁,声名远扬,后供职于开封国术馆,为武术教练。
孔祥明(1930~1957.7) 小宋乡孔庄村人,生于一个清贫勤劳的农民家庭。幼年跟着叔父孔繁任上私塾。后,初中肄业。由于受前辈孔令士的影响,1949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工作积极负责,正直坚强,谦虚谨慎,能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历任中共南彰区委委员、考城县委组织部干事、张君墓区委副书记、中共兰考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夏季,大雨滂沱,连月不开,红庙寨东、西南三面积水,一片汪洋。堤南洪水集中在公路的独眼桥下,猛烈地向北倾斜。因桥北水沟窄小,被泥沙淤塞,不能畅通。水势逐渐上涨,随时有漫溢淹寨的危险。孔祥明时任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红庙乡党委书记,他带领一部分干部将寨墙覆土加高,保证人畜安全。同时决定用大寨门将桥眼堵塞,阻水北流,以便组织力量疏通下游渠道。在这万分紧急之际,祥明不顾生死,脱下外衣,纵身跃入急流之中,两个共产党员和一个共青团原也尾随下水。由于水流湍急。人力难以抵挡,以致刚刚到桥口,寨门便被水打翻,4人顺流而下,3人得救,而祥明却被水浪打入桥眼,北有门板阻挡,南是急流难退,祥明光荣牺牲于桥下。
7月10日至12日,中共兰考县委、县政府分别在县城和红庙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兰考报》、《农村导报》、《河南日报》、《河南通讯》、《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消息和文章,表彰孔祥明的英勇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红庙群众为了哀悼她,把寨西南的独眼桥命名为祥明桥,并立碑撰文以示纪念。
岳秀松(1868~1949) 兰考县城内人。出身贫苦,12岁到祥符县拜名厨师学烹调。性情善良,心灵手巧。他擅长扒鱼翅、蒸方块、烤鸭、烧猴头、扒熊掌、清蒸燕窝等。又巧于备办素席,仅豆腐一类,便能做73种。又以高装盘出名,刻制拼花精美,种类繁多。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经开封时,因秀松烹饪技术高超,曾亲做膳食,由此远近闻名。
魏新民(1904~1945.5) 兰考县张君墓魏花园村人。幼年家庭贫苦,仅旁听于村塾。青年时,参加东北军,受过严格军事训练。193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后参与地方抗日武装。同年,由郭永昌(后任广州军区副政委)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在楼庄一带带领地方武装一中队和日军周旋,连续打退敌人的六次进攻,后负伤主动撤出战斗。1939年3月再次对敌作战并取得了胜利。由于当时地方武装队长耿玉亭叛变,绑架了中共考城县工委马瑞华、黄玉楼、郭化德、乐斌等同志,准备押送至敌顽杂部处理。其实,中共地方负责人蔡西峰获悉后,即报告鲁西南五大队。由营长魏新民率领一支部队,星夜兼程追敌于五里河、小袁庄包围了叛徒,将敌全部俘获,五位同志获救。此后,魏新民所在部队,整编成344旅688团。魏新民任该团一营营长。不久,该团和冀鲁豫支队合为五纵队(左权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1940年4月五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除留下13旅(由黄克诚领导)外,其余编为陇海支队,新民任一中队队长。其间,他勤勤恳恳,敢于负责,作战英勇,在数十次反“围剿”战斗中,均取得胜利。不久,奉上级命令,魏新民调至苏鲁豫6旅任团参谋长,继任副团长。率部征战于泗县、五河县、灵壁县、凤阳四县交界处,和日伪顽展开复杂斗争。因当时这一地区土匪蜂拥,日军汉奸猖狂,开展工作做实在困难,军事斗争非常残酷,在多次战斗中,新民指挥作战克敌制胜而转危为安,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2年,新四军4师11旅根据当时当地实际情况,成立了泗五灵风独立团。新民担任团副兼三营副营长。平日,他对营中军事训练要求很严,抓得很紧,大大提高了全营指战员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1945年5月初,新民带领二营八连到五河子敌伪据点附近帮助群众护麦,当部队正从双河集前面小河(赤龙涧)渡至李八集村时,五合城和新集的敌人约450人,向八连扑来,魏新民指挥部队边打边退,掩护八连渡过小河,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
张安祥(1927.10~1944.6) 南彰乡双楼村人,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年抗日救国会组长,中共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等职。在白色恐怖下,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同时,为搜集敌人的情报多次打入敌穴,侦察敌情,抓住战机,消灭敌顽武装,为党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4年6月6日,由于叛徒张万义的出卖,安祥不幸被捕,敌人对他施以灌辣椒水,针刺五指,坐“老虎凳”,双手刮皮脚板扎钉,打断两腿等酷刑,但他昂首不屈,义正辞严地揭露敌人和汉奸的罪行。6月8日,被敌人活埋。就义前,他慷慨陈词:“杀了张安祥,杀不了无数革命者,今后会有更多的革命者站起来,胜利属于我们!”并连喊:“中国共产党万岁!”他的英勇事迹在河南、山东两省边区广为流传。
崔宜平(1915~1942) 中共党员,1915年10月生于兰考县城关乡范楼村一个较富裕的家庭。
1935年至1937年在北京上学时,看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受中国共产党思想,接受了马列主义,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赶走侵略者,中国才有和平,中国人民才能幸福。
1937年4月,崔宜平投笔从戎,毅然参加了革命。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被分到配到山东第一巡迥抗日宣传队工作。1938年底,调到八路军第六军区(泰西分区)第一团任教导员。1941年任山东省东平县县长。
1942年农历正月初九。宜平带领县民主政府干部20多人,到李园村开展工作。晚上分别住在群众家里。11日清晨,突然遭到伪孙锡元部及另一部伪军约300多人的包围,宜平刚起来床,敌人就破门而入,他立即掏出手枪向伪军连打数枪,两个伪军吓得闪躲过去,向外逃命,崔宜平乘机带两个警卫员向村东突围。这时,整个村庄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当他们刚跑到村外时,宜平腿部受伤。警卫员要背着他跑,他拒绝不让,最后命令并掩护两个警卫员冲出敌人包围圈。这时,宜平只剩下一粒子弹,说“我已经抗战到底了”。就对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许子廉(1898~1934) 河南省兰考县张君墓镇李培元村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宣传工作,主要活动在信阳、漯河、许昌、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区。1929年12月随吴芝圃到考城小学任教,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作。1930年底,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押赴南京,封官许愿,不为所动,严刑拷打,无所畏惧,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1934年春,经党组织多方营救释放回家,后因伤势过重去世。1950年3月20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杨廷弼(1855~1922) 字子良,清兰阳县三义寨西北薛庵村人(后因河患,南迁三义寨乡梁圪垱村)人。身材魁梧,性情和善,与人敬慕相处,受到邻里称赞。初,家境贫寒,拣柴拾粪,躬耕田亩。乡有薛姓老翁,重其才,资助习武,此后日夜苦练,勤奋不懈,终于在乡县省试中连中三元。光绪五年(1879年)中武状元。他武功精湛,妙趣横生。一日舞刀脱手,他急中生智飞脚勾起,惹得观众齐声喝彩。光绪七年(1881),出任陕西神木营(榆林府神木寨神木县)参将,后调任西安,继任甘肃兰州副总兵;再调任河州协台(副将的俗称),新疆巴里昆总镇。以卫边疆有功,最后封新疆伊犁靠山侯。中武状元后,曾在梁圪垱造宅起第(新居前竖有旗杆)。及辛亥起义,清帝退位,他辞职寓居开封,民国11年(1922年)病故,享年67岁。
李心昂(1890~1914) 号慨卿,别号泪海(意为悲泣国家之危亡),堌阳镇李场村人。好读书,学业成绩常名列第一,且对当时政治腐败揭发批判,措词激烈,毫不留情。
辛亥革命后,李心昂就读于河南高等巡警学堂,每每看到各国列强相继逼迫清政府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痛心疾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此时,恰逢张仲端奉孙中山之命,到河南密谋举行起义。心昂于1909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豫东起义组织仁义会的总指挥。1911年9月间与张仲端,刘莪青等人到考城(今堌阳附近地区),即派人四处联络各地仁义会首领,筹划起义事宜。农历11月3日,考城仁义会会众数千人,赴汴梁城集合。当时,优级师范(后改为第一师范)为地下指挥部,众推张仲端为都督,李心昂为豫东总指挥,后因泄密而发生了“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被害案”。不久,南北议和,心昂被选为河南省议会议员兼国民党河南省支部理事。时年,袁世凯亲信河南都督张镇芳,极力排斥一切爱国人士,憎恶仁义会,滥杀无辜,血腥镇压爱国人士。1913年冬,李心昂奉国民党指示,从北京潜回开封,做地下工作。不幸于当年农历12月被捕,1914年1月11日,在开封孝俨寺后英勇就义,终年不足24岁。
在押赴刑场途中,李心昂视死如归,慷慨陈词。烈士死后被群众运送于祖籍。烈士殉难15周年之际,其大侄运来一方由冯玉祥的老师、前江苏省长王瑚撰写碑文、开封魏贴名家张贞书丹的玉碑,立于烈士墓前。
王梦兰(1886~1911) 原名梦伦,字华亭。世居考城(今兰考县堌阳镇)马目村。兄弟七人,排行第二。少时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后就学于开封。暨长,尤慕朱家,郭解的侠义行为,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他性格端正,耿直豪放,每与人议论,见解高超,往往有所独创。有人说到“清嘉定、扬州屠城事”,先是泪涔涔下,继之愤然发誓:“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每读《民报》,更喜形于色:“有方法,有导师,今后光复旧物,惟恃我们努力啊!”宣统三年(1911年)和南阳刘莪青等在考城县创立仁义会,他对胞弟梦祥说:“男儿须知报国,生死何足考虑?”弟遂参加。后反动员舅父崔某加入了该会。不久,集众近5千人,暗设堂于乡村间,谆谆恳恳,授以民主革命大义。是年秋武昌起义,汴中机关派刘莪青,王从周来考城接洽,遂委王梦兰为考城民军总指挥。梦兰先期选拔干部组成敢死队,近两千人,约期赴汴,且带头破产捐助革命。临行时,与父母诀别说:“我尚有兄弟6人,留侍高堂,二去后,不应以儿为念!”梦兰即于夏历十一月初三日率众抵汴,秘密布置在曹门外,不意为间谍西马目村李某告密。他得知此事泄,便暗集合部下说:“本欲与诸君铲除腐败,成就共和大业,今大势已去,如果盲目地偕同遭遇险恶,我心何忍?愿各位速归乡里,以期后起相遇,幸无忘!”民军尽泣,梦兰大吼挥之去!梦兰不幸被捕,后病死于祥符监狱。
张伯行(1651.12~1725.2) 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谥号清恪,清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历任内阁撰文中书,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江苏巡抚,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伯行一生为官操守极清,生活简朴清廉。“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无论朝内朝外,从不结交近侍之臣,不附和同官之议,不以得君宠而自专,不以同僚忌妒打击而退阻。因此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他一生大兴文教,治理河务,兴利除弊,深得百姓拥戴,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一生三建书院,几办义学,订院规,排课程,激励士子读书,以“开发聪明,成就德业”。同时力革科举弊端,完善保举法。在闽监文闱、典武试,在京充丁酉顺天乡试主考,出任辛丑会试总裁,选拔举荐了一批廉洁施政的贤才。
在治河上,张伯行曾系统地提出对黄、淮、运河的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先后督修运河大堤,疏浚虾须沟,捐修五岔口堰堤,是向为泽国的山东15州县成为富庶之邦。在闽、苏巡抚任上,光采舆情,咨防利弊,疏浚河道,分洪泄水,截流筑闸,建桥放船,发展生产。他曾上《治河议》、《西北水利议》等,系统提出自己“变水害为水利”的治河主张,并把多年的治河心得汇为《居济一得》一书。书中详述历代治河利弊后,提出“治河者无一劳永逸之法,止有补偏救弊之法。”治河要因时、因地、因情而治,不可一味拘古。
伯行治民,以养成为先,教化为本,平时劝民节俭,建社仓以度荒年,完善社仓之法,严防官吏豪强侵占。地方偶有灾伤,伯行即具疏缓征、赈济、平粜。并要求所属官吏“思弱复虑民饥,安其居更足其食”。发“一腔不忍人真实心肠……决不使民众失所,万状流离”,“合一国之众而胥纳于慈爱之中”,对“坐视民瘼于不问者,一经访实,定以溺职纠参”。
康熙四十五年(1706)初任江苏按察使,即破送礼币银之惯例。时贪贿舞弊之风盛行,惟伯行在江苏独令禁止,并告诫属员:“一铢一尜尽属百姓脂膏,亦思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期于自尽。吾心若使爱一文,身受一文之污,何以无渐裘影。本都院冰孽夙盟,各司道激扬统治,所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松江等地连年歉收,赋税繁重,州官只顾考课成绩、摧科严迫,民不堪命,伯行即兴水利,剔弊端、禁重耗、省差扰、禁收麦造酒、贩米出洋。囤女买女,禁埠头、典铺勒索抗害百姓,同时释冤狱,决疑案,使百姓免去牢狱之苦。在闽、苏巡抚任上,一面劝民节俭,禁止华靡之风,裁汰扬州落地税,活跃商业。自己则躬身一率,布衣素食,日常所需皆取故里,连取于无锡的惠泉水都不受。面对日益严重的科派之风,伯行认为“肃官方能厚民”,一面大书告示,遍贴城乡,严禁州县官吏加耗,革除里长,发明滚单催粮之法,许民直接入衙控告,一面统一收粮器具、革除斛手,禁止仓吏、内丁压质压价刁难粮户,对所属官吏严加考核。违者,官则飞疏题参,役则立拿杖毙。猖獗一时的科派之风得以禁止,一时间闽苏风清弊绝。
伯行一生勤奋好学,“读书自少至,老不厌不倦。虽鞍马舟车之上,生死危难之秋,未尝释卷。”他一生笃信程中理学,篆辑刊布诸儒经典55种五百余卷。自著的《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及续集等著作中以尊儒重道,廉洁爱民思想,尤为突出。
梁云构(1582~1650) 原名治鳞,明万历壬子(1612年)荐亚元,改今名,字匠先,中戊辰(1628年)进士。初授官大行考选御史,巡视三城,纠察权奸。又上疏纠正文牍风,名正乌台。任巡宣大庐风,修建仓廪、核算粮草、请贪官、平冤案、改弊端、恤商贾,惩罪魁,歼海盗,政绩卓著。为少京兆,管理学政。后升操江佥都御史。时湖北湖南联军抗清,云构率军蔽江而下,督师至采石矶,作檄文晓以大义,战事平息,南京得以安定。清军渡江后,云构广征乡绅意见,安抚民众。后升少司农、户部侍郎。清初百业待兴,云构日夜操劳,开源节流,为清初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终以积劳成疾,殉于官,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谥号康僖。
王厈(生卒年代不详) 名泽久,字春脚,号王屋。明兰阳(今兰考县境蔡楼村)人。明天启辛酉(1621年)荐乡试,崇祯辛未(1631年)中进士,具有奇才。志坚力学,性诙谐豪放,不拘小节,做事有胆略,为乡里所敬爱,亲期间多传闻趣事。作诗为文,一反迂腐靡丽之风,格调清新,自成一家。任山东滋阳令时,为官聪慧廉直,人多敬重。明未,皇族暴戾天下,为非作歹,紫阳县尤甚,竞白日在大街欺压残害百姓,地方官员不敢过问,百姓含冤饮恨,不能伸张。厈不畏权势,即将不法皇亲绳之以法。皇亲豪强勾结,诬告王厈,致使王厈入狱。厈无所畏惧,据理辩驳,后被贬谪睢阳。有《王屋集》行世。
张卤(1523~1598) 字召和,号浒东。明兰阳县(今兰考县境)人。明嘉靖已末(1559年)进士,先后任婺源,高平县令,以政绩拜礼科给事中。值穆宗登基,疏请视朝、莅经筵、广顾问以兴新政,被采纳。庚年(1570年)晋升太常少卿,命未下,而内江相请更制兵营,卤草疏,极言不可。人劝他说“已迁官,言少巽何如?”卤说:“未受前,还是谰官哪!”疏入,兵营如故。辛未(1571年)升右通政,9月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巡抚浙江。戊寅(1578年)诏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倒马等关,加副右都御史。卤自通政、擢中丞,三领节钺,在操江平叛卒马应祥,在河道捕妖人王溪,在保定修三关险厄,百里保障。后迁南京太常侍卿。后辞官归里。万历二十六年(1598)病逝。张卤一生勤奋好学,著述较多,主要有《张浒东文集》、《邑志七篇》、《仪封县志》等。
刘大谟(1475~1542) 字远夫,明考城县隐贤乡(今兰考县张君墓镇)人。正德戊辰(1507年)科进士,时任户部主事,督古北口军饷,以革除弊端,严禁权贵阉官侵吞军饷,改任监察御史。时值刘瑾专权朝政,大谟与刘天和、董建中等直言时弊,使言路大开。后出任辽东按察使,遭权阉李章诬陷,贬隆德县典史,又移蒲田知县,凤阳府同知,浙江按察佥事,皆以政绩著称。嘉靖初,转陕西副使,四川左参政。嘉靖十二年(1533年)奉旨平西番,以安定边疆功,升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山西经略三关。后因受阉党排挤,辞官隐居嵩山。后朝廷加意求贤,起用大谟巡抚四川,他兴利除弊,大兴文教,修《四川总志》、《屯田志》,著《三蜀两游稿》。癸卯(1543年)晋左副都御使,是年卒于成都,赠光禄大夫、谥“端肃”。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明仪封县(今兰考县境)人。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部给事中,后遭宦官迫害被贬。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发布《督学四川条约》,后任山东提学副使,继续提倡文教,改变十风,改革教育和科学制度,主张“学者读书当以经国济世为务”。教师应“以身作则,正己安人”。治学上重视“由博反约”、“学行并举”,强调思想感情对学习的影响及新旧知识的正确处理,注重观点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在哲学两大派别斗争中,王廷相总结哲学争论的经验教训,对唯心主义的成熟形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中肯的批判,为以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批判总结作了历史准备,成为宋明和明清之际哲学史上承先启后的理论环节。他在《慎言》、《雅述》、《性辨》、《太极辨》、《答何伯斋造化论》等哲学著作中,对哲学范畴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气本”与“气化”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大胆批判了佛老“异端”,刺辨了程朱儒学。在认识论上,他坚持从物—感觉—思维的路线,提出见—思—行的认识公式,并详细论证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廷相嫉恶如仇,敢于同权宦斗争,针对社会弊端大胆提出改革主张并予推行。正德四年(1509年)巡监山东时,去邪扶正,严惩贪官污吏及地方豪强,使权贵们望而生畏。次年查抄刘瑾奸党曹雄家产,将庄田分给无地贫民承种。正德六年(1511年)巡按山西,上疏提出打破名门权贵特权,大胆提拔“筹策绝人,胆略出众”是下层人士担任要职,授予重权。同时下令修城池,究贪官,清查冤狱,改革攒造黄册之积弊。后巡按四川,改革银粮收解制度,防止贪官污吏从中盘剥,加重人民负担。嘉靖七年(1528年)任兵部侍郎时,督修三边,建议改革边防弊政,严禁官府多报,冒领钱粮,并推行“义仓之法”。九年(1530年)升兵部尚书,严禁各闸军索贿,严惩太监私占正军名额,以收取钱财。嘉靖十二年(1533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为振扬风纪,整顿台治,呈《遵宪纲考察御史疏》,规定御史九项职责并颁行全国,遂使台政改观,朝野肃然,贪财奉承,结党营私之人尽行罢免。因查明外守备魏国公徐鹏举私占国利,沿袭弊政,不思改革,嘉靖十三年(1534年)廷相呈《请议南京外守备军权疏》,遂解除徐鹏举世袭兵权。十五年(1536年)针对“团营废坠,兵制侵驰”之弊,上《修养团营事宜疏》,提出“选军”“惜马”“训练”等改革措施。十八年(1539年)上《天变自陈疏》,义正词严揭露严嵩、张瓒等人专权误国之举和“奔竞之风”。次年,世宗为方士迷惑成仙。令太子监国,满朝大臣皆惊愕不敢言,惟廷相冒死上谏,晓以利害,使世宗收回成命。
针对明中叶日益盛行的兼并之风,廷相提出“抑豪”、“稽籍”、“正租”的主张,驳斥腐儒复井田之议。针对农民起义,提出“宽赋税,轻徭役”,对上层社会的奢侈之风,提倡“崇位禁奢,相互简易”。廷相反对暴政,强调“慎明刑狱”,“执法秉直不阿”。军事上提出“予储军饷”,“振刷兵制”,“寓兵于农”等治兵强兵措施。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涉郭勋案,廷相罢官归里,闭门著书,名《归田稿》。他一生著述甚多,有《王氏家藏集》传世。
张世禄(生卒年代不详) 明兰阳(今兰考城关乡)城东张氏砦人。以丹青闻名于世,颇有影响。每作一画,“天机精到,妙契六法”。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皇上诏至京师。御试其艺,写生传神,有独得之妙。在所诏诸画师中,各画一兔,散置荒草间,命令鹰师放鹰,鹰盘旋良久,竟然攫取世禄所画兔图飞起。他画鬼神尤为精工,天下人皆欲求而宝之。更为宣庙(指宣宗朱瞻基)所重视,率被诏至金殿,赏赐隆丰。由是授锦衣卫百户。
王巽(生卒年代不详) 字曵端,明兰阳(今兰考县境)人,生于医卜世家,幼年即致力于家学,且兼精通经史子集。洪武末,由仪封县医学训科荐为钦天监司历,后升保章正五官灵台郎,复升春官正阶承德郎。历事五朝,处事慎密,屡蒙褒封,在官50余年无一过失。曾上书六事,皆切事务,后又言便宜十二事,皆有益大政,多被采纳施行。王巽一生勤于学问,著述甚富,有《内科奥诀》、《外科须知》、《伤寒运气撮要》、《阴阳本源》、《小葬正诀》、《大葬发明》、《遁甲直指》、《六壬见知》、《大统历秘法》、《钦天监职掌算法问答》及算书《秦台志》传世。
张从正(1156~1228) 字子和,自号戴人,金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他精通医道,尤精治疗疑难诸症,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金宣宗兴定年间,被召补太医,不久,即辞职归家业医,与文人兼医者麻九畴很接近,所著医学理论,常请麻失加工。其思想医技集中表现在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他认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从正经年给人治病,用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成一派。他学宗刘完素(又名守真),但又不局限于刘氏的学术思想,通过临床实践,大胆革新,提出治疗一切疾病,不外汗、吐、下三法。因此,后人称他为“攻下派”。他在《儒门事亲》书内一篇里,论述汗、吐、下三法说:“人体的疾病,是由内因和环境中‘邪气’所引起的,治病就是驱邪,邪气驱除了,身体的健康自然就会恢复。所以,不可畏攻而专养病。驱邪用上行方法就是吐;用表解的方法就是汗;用下行的方法就是下(泻)。三法治一切病,三法之外,不应有第四法。”他在《原补》篇中又说,无病时可用普通饮食补养身体,病治好后,亦可致补,但不可用补法治病,当然脉脱下虚的人例外。在《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中说到:“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平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财利,岂计夫病人之死活,世无真知,谁能别之?”这就说明,从正对一般庸医的伎俩,是有深刻地认识。中国医学可分为理、法、方、药四方面,而方药决定于理法。从正能重理法,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同时,他还把灸、蒸、熏、先、慰、烙、针刺、砭射、引导、按摩等,作为外治攻邪除病的一种特殊方法,并根据《内经》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针刺放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对《内经》针刺放血的一大发展。
江总(519~594) 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人。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今存诗百首,少量赠答诗及陈亡后凭吊故土之作,有一定价值;《闺怨篇》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
江淹(443~505) 字文通,南朝济阳考城人。淹幼年孤贫好学,沉静不喜交游,文章出众。初为南徐州从事,后随宋建平王景素到兖州,因广陵令郭彦文案入州狱狱中淹上书,情恳意切,景素见其才华横溢,举为南徐州秀才,对册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后随竟素至荆州。时少帝即位都有失德,景素专据上疏咸劝,因此举事,淹屡谏。竟素不纳。及镇京口,淹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后因与竟素意见不合,贬为建安吴兴令。
升明初,齐帝辅政,闻淹才华,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淹纵论形势,为高帝赏识,军书表记皆由淹起草,相国建补记室参军事。建元初,又为骠骑建安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旋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建武将军、庐陵内史。三年后,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随即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遂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弘远。随后郡守、大县官长多被劾治,一时吏治大为改观。明帝即位,淹为车骑临海王长史。迁冠军长史,加辅国将军。出为室城太守,仍为将军。四年后,迁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不久改任秘书监。齐和帝中兴二年(501年),以秘书监兼卫尉,遂拔为冠军将军,仍为秘书监。不久兼司徒长史。中兴元年迁吏部尚书,二年转相国右长史,仍为冠军将军。
梁武帝天监元年,淹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天监四年卒,武帝为其素服举哀,谥“宪伯”。
江淹少时才思敏锐,以文章称著,有梦笔之说,晚年政务繁忙,文思哀退,时人称之“江郎才尽”。江淹一生著述百余篇,自题为《前后集》、《齐史志》,另有清人所辑诗赋《江文通集》行世。
蔡谟(281~356) 字道明,晋济阳考城人。谟弱冠举孝廉。州辟从事,东海王召为掾,皆不肯就任。后避乱渡江,时明帝为东中郎将,引为参军。元帝拜左丞相,任谟为参军,转中书侍郎,义兴太守。王敦为大将军,以谟为从事中郎,司徒长史,迁侍中。苏峻叛乱,庾冰逃往会稽,峻任谟为内史,谟与张闿等公起义兵迎庾冰还郡,峻乱平以功升五兵尚书兼琅琊王(康帝)师傅,赐济阳男。
成帝咸康五年(339年)拜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豫州之沛军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假节。康帝即位,拜谟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代殷结为扬州刺史,又录尚书事,领司徒如故。后迁侍中、司徒固辞不就。诏书屡下,谟上书称病。后穆帝再次启用,谟仍固辞,由此免为庶人,之后谟闭门讲学,教授子弟。永和十二年(356年)卒,赐侍中、司空、谥文穆。
谟博学且精于礼仪。东晋初,宗庙制度多为谟议定。好医书,博览本草方书,著有《论语蔡氏注》、《蔡氏丧服谱》、《汉书集解》、《蔡谟集》。
虞延(生卒年代不详) 字子大,汉代陈留东昏(今兰考县境)人。年轻时,身高八尺六寸,腰带数围,力能扛鼎。初为户牖亭长,性敦朴,不拘小节。王莽末年(23年),天下大乱,延挺身常婴甲胄,保护一方。东汉建武初年(25年),任西阳令,岁课合理,众人感其德。建武二十四年(48年)调迁洛阳令。此时阴氏客马成犯奸盗,延绳之以法时外戚从中作梗,三年而诉讼平,升迁南阳太守。永平初年(58年),因新野功曹邓衍行为表里不一,亦不敬父,即斥之不用。后以政绩升为太尉,累官至司徒。
陈平(?~前178年) 字孺子,汉陈留阳武户牖乡(今兰考县境)。西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辅佐汉高祖建立西汉大业和巩固西汉政权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平少时家贫,好读书,遇陈胜、吴广起义,先事魏王咎,为太仆,后随项羽入关,任都尉。汉王平定三秦后,弃楚归汉,拜都尉,又拜护军中尉。楚汉战争中为高祖六出奇计:请捐金行反间;以恶草具进楚使;出子女二千解荥阳之围;蹑耳请齐王信;请伪游云梦缚信;解白登之围。特别是利用“反间计”,使项羽除掉重要谋士范增,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使刘邦从弱到强,反败为胜。汉朝建立,封为户牖侯。以护军中尉之职多次出谋划策,协助刘邦消灭了割据势力—异姓王,维护了西汉政权和国家统一,再封为曲逆侯。
惠帝六年(前189年)拜左丞,吕后临朝时为右丞。后诸吕作乱,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剿灭诸吕,巩固了西汉政权。文帝立,仍为左丞,赐金千金,谥封三千户。文帝二年(前178年)10月卒于长安,谥号献。葬户牖乡库上里(今兰考县城关乡陈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