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盆窑村土陶烧造技艺起源于元朝,该村村史能追溯的起源时间为洪武十九年(1368),当时的工匠是梁姓和竺姓两家,他们烧造的土陶主要是生活、祭祀、建筑和观赏用品,产品颜色主要有红、橙、黄、绿、白、青、黑等。产品除在本地销售,还销往现东明、曹县、曹州、杞县、开封、民权等地。1958--1985年,是该村手工业发展鼎盛时期,土窑数量达120多座。其间,销售产品主要靠手推车和架子车运往省内外各地零售980年后,该村的一些工匠在河南、山东、江苏的一些县、市开窑烧制,扩大了营销范围,拓宽了营销渠道,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该村土陶烧造技术也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了传播。
2002年,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搞起了两座推板窑。推板窑较土窑具有省地省时降低综合成本的优点,而且推板窑烧制的主要是当今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产品,销路很好。然而,土窑烧制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逐年增高,烧制的土陶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仪封三弦书分大鼓三弦、小鼓三弦,在开封市属五县、商丘地区民权县、山东省东明县、郑州市荥阳县及陕西、山西部分山区均有流传。
据有关文献记载,仪封三弦书是发源于兰考县境内最早的民间说唱艺术,可上溯到宋朝,有80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阳武县仪邑(今兰考县仪封乡)的几个艺人被征为劳役参加建长城。休息之余,在扑楞鼓上装上三根弦,弹唱家乡的民歌,用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艺人回到家乡,用桐木和梨木仿造扑愣鼓的外形制作成三弦琴,将历史故事和当地流传的笑话编成唱词,弹着三弦琴说唱。
仪封三弦书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前夕,在开封地区流传仅有极少数人民远赴外地卖艺谋生。明末清初,是仪封三弦书的鼎盛时期,很多民间艺人在像东地区说书卖艺、养家糊口。在老艺人中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盲人在世饭碗难,乞讨算命弹三弦”,“愿给你二亩田,不教你弹三弦”,“宁给你二亩地,不传你三弦艺”,这说明仪封三弦书是民间艺人非常看重赖以生存的一种技艺。
仪封三弦书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风格质朴诙谐,火爆泼辣;二是语言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唱词中地方方言较多;三是大口唱腔音域不宽,拖腔较短,由慢到快是它的基本规律;四是说唱与表演结合,以说唱为主;五是一人多角色。
仪封三弦书的主要价值有四个方面。一是在音乐唱腔、句式、板式等很多方面是中国著名曲种——河南坠子的艺术源头,对于坠子艺术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二是仪封三弦书曲目的主题内容反映的是豫东民间社会活习俗,具有珍贵的民俗文化学研究价值;三是每个段子都是一篇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间文学研究价值;四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听众不但愉悦了身心,而且受到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家和睦团结、友爱互助,构建和谐相处。
许氏彩塑、屋兽与砖雕
许氏彩塑、砖雕是自明朝洪武年间随人口流动传到兰考县的。自清末以来,沿袭发展,到许家强已经传承到第6代清朝及民国时期,许氏家族一部分人以从事泥塑和彩塑为生,主要制作人物、神像和动物,作品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据说,在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抵御侵袭,保护一方百姓,许氏家族在许河寨围墙上摆放数百个关公彩塑像,吓跑了前来打寨的太平军。许氏彩塑就是将黏土塑造成人物或动物形态,并涂抹颜料,成为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主要工具和原料为黏土、水、颜料、大刀、小刀、柏树枝棒等许氏彩塑制作工艺颇为考究。首先是黏土处理,将黏士在自然条件下风化后,用细筛筛过,兑水浸上数天,再用棒子捶成泥块,制成泥坯。然后用大刀和小刀对泥坯进行雕刻,有时,在细微处理时,用柏树棒对人物的胡子、皱纹等细微部分进行勾剃,这样塑像光滑、好看。塑造好的
造型在室内阴干(如见太阳光则会使作品出现裂纹损坏)。然后,根据需要用各种颜色上色,在室内阴干即成作品。许氏砖雕的制作程序是首先用铅笔在蓝砖上画好所要雕刻的图案,画好后用小锤和钢凿进行
凿刻。经雕刻后蓝砖面上出现所要的画面和图像,然后用大红、大黄、纯绿、天蓝、黑和白色等颜色在画面上着色。许氏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宣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艺术效果。在题材上,以寿桃、鸳鸯戏水、鱼跃、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喜鹊闹梅、牡丹花图、龙风呈祥、熊猫扑竹、和平鸽、梅花鹿、仙鹤图、葫芦钱、宝鼎座、富贵牡丹不断头等,寓意吉祥平安。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國雕、镂雕、减地平雕等。许氏砖雕属于民间建筑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古朴自然线条豪放,大都涂有色彩,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以建筑装饰、观赏为主要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水泥结构的建筑很使用砖雕,许氏砖雕生产逐年冷淡。许家传承的屋兽技艺产生于清末,创始人是段大林,河南省民权县李堂镇人许家制作的屋兽是用黄河黏土捶打好的泥坯捏制成型后用窑火烧成的,主要作品有龙、鱼鸡、凤、狮子、天马、海马等。颜色呈天蓝色古朴大方,粗犷质朴,坚硬耐用,寿命达200年左其塑造和烧制过程为:利用黏土作为屋兽烧制的基本材料,首先将选好的土用水洇好,和成软泥块,用棍棒反复锤打成泥坯;接着,将泥坯用手捏成屋兽形状,在室内晾干;将晾干的屋兽用土窑高温烧制,烧制时,对窑温的控制特别重要。烧窑燃料一般采用麦秸。在烧到24个小时后,用水在窑内洇兽,水进入窑内后变成水蒸气,均匀地被兽吸收,兽色就慢慢地由土色转变成天蓝色。经土窑烧制后,色彩天蓝,结实坚硬,能有几百年的寿命。许氏屋兽艺术处于濒危,其主要原因是
1990~200年,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楼房、平房取代了传统的起脊房屋,无需用屋兽。再者,20世纪末现代推板窑生产的屋兽成本低、利润高,各种动物造型外表涂有光滑好看的釉,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占据了销售市场。在豫东地区,已很少有使用传统土窑烧制屋兽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土窑,几乎成了废墟。传统的屋兽手工制作技艺虽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却被人们渐渐淡忘。
李氏版画
李氏木板画艺术源远流长,产生于宋朝纸扎技术,把戏曲人物和虫鱼动物粘贴到纸扎上以愉可悦鬼魂,庇佑死者及其家族。李氏版画有据可查的产生年代是清朝乾隆年间。它于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彰显着民间信仰文化和祭祀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美好追求,提倡人们以孝当先,孝行天下。
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60年代,李氏家族以出戏剧人物又有传说人物,还有花鸟,形象通售纸扎为生,在灵楼和罩子上粘贴木版画,既栩栩如生,虽为丧事用品,却富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化大革命”时期,扎被视为封建迷信禁用,木版画也转为地下雕刻,李家流传200多年的近百块老版被焚烧。第六代传人李修私下将李氏木版画艺术言传身教给第七代传人李三民,同时,父子俩还将12块老版和几十幅原稿珍藏起来。李三民从小跟随父亲勤学苦练,系统掌握了李氏木版画的绘制雕刻艺术,绘制雕刻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木版人物画。20世纪80年代后,李氏木版画随着纸扎的再生而公开。但是由子,李氏木版画艺术性较高,技艺难度大,制作较慢,效益较低,传之第八代之后,几乎没人再学习,处于濒危状态。
李氏木版画艺术主要用于民间丧葬和祭祀活动。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人物线勾画的艺术元素,采用木版刷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其工具为木板、刻刀、毛笔。制作流程如下:1.柳木碳条勾画图案;2.毛笔勾描图案;3.再用柳木碳条勾描图案;4.将勾描好的图案脱生到梨木板上;5.用毛笔修改图案;6.雕刻图案:7.上墨;8.将雕刻好的图案脱生到宣纸上;9.在图案上着色即成作李氏木版画与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具有非常相近的艺术风格。它以其细腻的笔法、形象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和内容而享誉豫东北及鲁西南地区。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开封,产生于清末。民间艺人乔治山在仪封三弦书的基础上与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莺歌柳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的一种珍贵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它流行很广,除河南、山东、安徽广泛流行外,在河北、北京、天津乃至中国东北部都有许多民间艺人传唱。
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很多唱三弦书的民间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其中张君墓镇艺人最多,被称为曲艺之乡、坠子之乡。兰考县境内,最出名的坠子艺人是代立忠,其徒弟卞云飞、黄其升深得其真传,艺术造诣颇高。他们几十年来以说唱为生,除为当地农民群众演出外,还经常到洛阳、郑州、武汉,山西省晋城、长治,山东东明县、曹县、菏泽等地演出献艺,博得听众好评。自20世纪80年代后,他们还多次参加省、市、县曲艺会演、比赛,多次获奖。
2000年,卞云飞担任兰考县曲艺协会主席,主要从事书目编撰和坠子艺术研究,他一边靠收废品维持生活,一边致力于河南坠子艺术的传承工作,经常组织坠子演员交流艺术,他们为兰考县曲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姬家唢呐
姬家唢呐吹奏艺术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姬家唢呐吹奏主要是唢呐、笙、卡管、铜器、闷笛、三眼黑脸、貓脸筒等乐器配合使用姬家唢呐音韵饱满、高亢响亮、音正、模仿唱腔逼真。会运用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颤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姬家唢呐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姬家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
堌阳大响
堌阳大响是珍贵的民间音乐艺术,它由古代军乐和民间社火两部分组成。主要乐器有战鼓(大鼓)、铜器、尖子号(角号)等。堌阳镇在周朝是戴国属地。《春秋》记载,公元前713年,郑庄公借百面战鼓、百支角号之声鼓舞将士冲锋陷阵,在戴国境内歼灭了蔡、卫宋三国之师,并将戴国消灭。后来,这种军乐流传到民间,老百姓在农闲或过节的时候,为了活跃节日气氛,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擂响战鼓,敲着铜器,吹着尖子号,玩耍各种形式的民间游艺。自周朝以来,一代一代人通过口传身授,将这种艺术形式传承至今。
堌阳大响是由周文王发明的战鼓演变而成的,敲起来气势磅礴,节奏强烈,声音厚重深沉。其鼓点有古战场头(包括大战场头和小战场头)、双羊抵头、神龙摆尾堌阳大响至今延续着周朝擂战鼓的原则,要求擂鼓者面部表情严肃镇静,双脚稳扎大地,不得嬉皮笑脸,用心不专,不得胡乱游走,转身扭腰,故作丑态。擂鼓者的神情、架势和擂出的鼓声既充分表现周人的大气威猛,又表现了中原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尖子号又称角号,是制造气氛的配奏乐器,它下部呈喇叭形,颈长而细,顶部有一小圆筒子,中开细孔。其他铜器主要有开道锣、大锣、二锣、虎音锣、武音锣、大铙、大镲、算子等,这些铜器均是制造气氛的打击乐器堌阳大响中的社火包括高跷、旱船、舞狮子、扑蝴蝶、秧歌、马护轮和舞火龙,声势庞大1990~2003年,参加堌阳大响表演者逐渐增加,队员近400人,大部分由中老年人组成。每逢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大响队员们为当地群众演出,主要目的是增加节日欢乐气氛、活跃群众的。
卧拐秧歌
卧拐秧歌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早能追溯的艺人叫安乐山。安之后传承数代,传至牛东居时,他把在豫南茶山学的采茶、赶花船等民间艺术融进了家乡的“卧拐秧歌”里面。牛东居之后的传人依次为陶义兴一一李东立一一安永明。1916年至1946年,由于小宋集流行“霍乱”病,之后是黄河决口淹没小宋集,加上军阀混战,人们四处逃生,“卧拐秧歌”停演。1947年,李东立、安永明在小宋集收徒传艺,组成支“卧拐秧歌”表演队。在这批队员中,齐同保、齐生毕、田住(艺名白住)、陶宜兴演技最好,掌握的表演技能最全面。“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该舞蹈被视为封建文化停演。期间,为不使该舞蹈失传,齐同保与玩友坚持私下表演1976年,齐同保等人组织当地群众重新恢复卧拐秧歌的表演。1982年,他自筹资金购买、制作一批服装道具,组成将近40人的表演队伍。1984年2月,该舞蹈在河南省第5届民舞会演中荣获“改编出新奖”和“演出二等奖”。卧拐秧歌的演出形式主要是走场子、变队形、演唱民间小调。它的主要特征是演出场面和阵容较大、动作简单、热烈欢快、幽默风趣、群众参与性强。该舞蹈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它独特的表演形式、艺术风格和演唱部分的曲调、唱词,对于研究中原民间舞蹈艺术、民间音乐艺术和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麒麟舞
兰考县的麒麟舞是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舞种。
麒麟舞一般在农闲、节日、吉日的晚间演出,演出场子周围须栽上桩子,上悬灯笼照明。由两个简称“麟头”、“麟尾”的舞手,藏盖于道具麟皮之内,表演啃痒、抖毛、盘桌子、盘板凳、盘灯笼、登高、跌扑、望月等技艺性很强的动作。配乐主要靠打击乐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麒麟舞在表演的形式、内容、道具制作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现在一般分若干场演出,有的是纯技巧表演,有的还加上了神话剧情等。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蕴含着汉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起着重要作用。据普査统计,河南省共有14班麒麟表演队,仅兰考县就占7班,分布在红庙镇东村樊庄、堤湾,小宋乡小宋集,南彰镇刘桥,阎楼乡阎楼村,许河乡杨桥村。据调查,全省唯有兰考县还生存着这一珍贵的舞种,保留着传统的表演形式、内容和艺术特征,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鲜明。
21世纪以后,兰考县会表演麒麟舞的老艺人锐减,青年人不愿意学,至2003年,全县仅有红庙镇3班麒麟队尚能表演。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对这一珍贵的舞蹈艺术非常重视,已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