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于2012年开始建设,2014年7初建成,201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处建设初衷定名为“焦裕禄精神文化园”,后为丰富其内涵,更名为“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后的文化交流中心是集文化、休闲、娱乐、参观学习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放时间为冬季8:00-17:00,夏季8:00-18:00,全年无节假日。
基础设施情况
兰考文化交流中心占地450亩,绿化面积达300亩,绿化率66.7%。
内有建筑4座:
1号楼为“兰考县展览馆”,建筑面积约68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300平方米。整个展览馆为两层现代化建筑,配有中央空调、声光电、场景复原等先进设施。展览馆共包括焦裕禄事迹展厅、今日兰考展厅、兰考县历史展厅、临时展厅四个展厅。展览内容分为焦裕禄事迹篇章、兰考历史篇章、今日兰考篇章、临时展览篇章四个部分。焦裕禄事迹展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展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图片和展陈设施,分为“神州赤子、民族英才”,“人民公仆、干部楷模”,“人世苍穹、精神永恒”,“沧桑巨变、谱写新篇”四个部分,内容更加丰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布展,立体再现焦裕禄治理“三害”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兰考县历史展厅主要展示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任县委书记以前兰考悠久的历史及风俗文化,包括基本县情、兰考历史沿革、兰考特色、村落地名溯源、兰考历史人物五个部分。今日兰考部分重在展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兰考的情况、兰考城乡新貌及兰考发展规划等内容。临时展厅没有固定的展览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现在展出的是焦裕禄精神书画展。
2号楼为“民族乐器展示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该展馆旨在展示兰考广大干群在焦裕禄精神感召下,如何将当年焦裕禄治理风沙时的泡桐树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和物质财富。
3号楼为“文化旅游产品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和文化交流中心管理办公室,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该馆目前展示的兰考特色旅游产品79种,现仍在继续收集中。通过该馆将更好地把我县的特色产品推广出去,为兰考经济发展服务。
4号楼为“刘岘纪念馆”,建筑面积667平方米。该馆为国家第二批免费开放纪念馆,现馆藏三级文物35件,展厅分生平和作品两大部分,是兰考县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
二、管理现状
加强兰考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设施服务,对增强兰考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文化交流中心功能更加完备,管理更为有序,现由三个部门共同管理:1号楼由焦裕禄纪念园管理,2、3、4号楼由文广新局管理,园区部分由住建局管理。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后,收到外地游客和当地广大群众的好评,为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现已经将交流中心打造为“AAA级景区”。
东坝头乡张庄村乡村旅游情况介绍
张庄村位于张庄村是九曲黄河在豫东平原最后一弯上的一个传统村庄,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张庄村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1963年3月,焦裕禄带领除三害工作队在这里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良策,并最终成就了兰考成功治住风沙的辉煌。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考察村民脱贫致富情况。
近几年,张庄乡村旅游在县委县政府利用政府带动、公司开发、群众自建等模式,并出台奖励政策,激励40余户农户进行房屋改造,张庄乡村旅游得到全面开花,同步推进。项目以习近平到张庄调研为旅游环线,以中心大街幸福路为轴线,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把围墙打通透绿,对房屋进行简单改造,各院落突出各自主题,装修以朴素整洁为原则。做到“一院一品、四季有景”,营造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目前,新建农家小院10户,改造农家院23户,做到了亮化、绿化、美化。现有农村干部培训中心、桐花书馆1处,年代记忆民俗馆1处,张庄村“除三害”工作队指挥部、张庄布鞋手工作坊1处、张庄景轩麦秸画1处、餐饮住宿3处,初步建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梦里张庄”。张庄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获得了“兰考明珠,梦里张庄”的美誉。
九区黄河十八弯最后一湾景点介绍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
来到兰考,大家心里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兰考的“三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过去兰考为什么那么穷?毛主席为什么先后两次到兰考视察黄河?兰考的百姓为何到现在仍念念不忘焦书记?
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得从大家面前的这条黄河说起。
黄河原来不流经兰考。800多年前的1171年,黄河在河南原阳改道后,开始呈东西向流经兰考北部。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兰考段黄河虽然只有25公里,却是决口最多的地段之一。历史上黄河共决口1590多次,在兰考决口就多达143次。近代以来,黄河最大的一次决口,即铜瓦厢决口,就发生在兰考境内。铜瓦厢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军事和经济重镇,金庸《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里多次提到的那个铜牙城,就是铜瓦厢,就位于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河水在冲积扇上自由漫流,随意摆动了20多年后,才最后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在兰考,黄河也由原来的东西流向,变为现在的南北流向,然后折向东北,在山东注渤入海。也因此在东坝头这里形成了九曲黄河入海之前的最后这道弯。由于这里常年大河顶冲,东坝头形势极为险要。上个世纪的1901年和1933年,黄河还先后在这附近的四明堂和南北庄决口。
黄河在兰考的多次决口,其结果就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形成。正因为黄河的不断决口与河道的来回摆动,在兰考这个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又一条黄河故道和断堤、废堤。断堤、废堤和村庄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风口,冬春季节5到7级的大风十分常见;黄河故道上的黄沙随风起落、堆积下来,又会形成大面积的风沙地和一个个移动的大沙丘;夏秋多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到处积水,形成了难以治理的内涝;这里冬春天旱,涝地里的水蒸发后,又形成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大的风口就有80多个,风沙地36万亩、涝地24万亩,还有26万亩的盐碱地,而当时兰考的耕地面积不足一百万。
严重的“三害”,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老百姓的极度贫穷。走投无路的兰考百姓,不得不携家带口外出逃荒要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般年景,有40%-50%的人要外出要饭,受灾年份,常常达到80%以上。1913年兰考通火车后,“蹬大轮”扒火车成为兰考人外出要饭的主要选择。当时,“兰考的,大爷”曾全国闻名。相信大家看过电影《1942》,那年河南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上百万的河南人被饥饿、浮肿、夺去了生命。而兰考是河南的重灾区之一,这里不仅有旱灾,还有内涝、盐碱,甚至蝗虫。所以,电影中那一幕幕的逃荒景象,正反映了兰考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的水患问题。对河患严重的兰考十分关心。所以,毛主席于1952年和1958年两次到兰考视察黄河。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了东坝头黄河,考察了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这个地方。然后,毛主席从我们身边的东坝头险工1坝一直走到杨庄险工地段的9坝。在离开黄河的时候,毛主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62年,焦书记来兰考工作,那个时候是兰考“三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全县90%以上的土地长不成庄稼,粮食平均亩产只有43斤。没有办法,百姓只能成批地外出逃荒要饭。
面对无情的天灾,面对多重的困难,焦书记义无反顾,忍着肝痛、背着干粮、拄着棍子,与“三害”调查队一起,长途跋涉5000多里,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办法,并和群众一起,一身水、一身泥的挖水渠、抬胶泥、压盐碱。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了一场,生生救活了无望中的几十万兰考人的生命,而自己却被活活累死。焦书记虽然走了,但却树立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永恒的精神丰碑。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时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直到今天,在兰考大地上,当你碰见一些老人,一些大字不认一个的农村老太太,一提到焦书记就会潸然泪下。记得在清明节,有一个老大爷,在给焦书记上坟时这样说,“焦书记,您是县委书记,放着那么好的日子不过,陪着俺兰考人受苦。临走的时候,连一个白面膜都没让您吃上,连一碗面汤都没喝……俺兰考人对不住您哪!就这样,焦书记永远活在兰考人民的心中。
一转眼,50年过去了,兰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兰考人民引黄灌溉,化害为利,过去的风沙、内涝、盐碱地再也找不到了,昔日黄河边上百万亩的三害土地全部变成了丰收的良田。目前,兰考县已成为全国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生产百强县。对岸的黄河湿地每年都会有大雁、白鹭、天鹅、丹顶鹤等270多种野生动物和鸟类在那里栖息繁衍。站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与壮观,更可以感受到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雄浑与辽远。现在,黄河已经真正成为造福于兰考人民的一条金河!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简介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系兰考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考县东坝头黄河渡口,此地古为铜瓦厢。铜瓦厢在清代是黄河渡口旁的一处繁华集镇。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此冲破北岸大堤,改变流向,注入渤海,形成了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大转弯,从此黄河决口处东侧留下的堤坝头就被人们称为东坝头。铜瓦厢遗址处于东坝头西北黄河河床之中。
历史上黄河水患为这方土地留下了深重灾难。历史上黄河共决口1590多次,在兰考决口就多达143次。近代以来,黄河最大的一次决口,即铜瓦厢决口,就发生在兰考境内。历朝历代虽有修防,但都未能根治河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安危始终牵挂着新中国领袖的心,在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曾两次亲临兰考视察。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乘专列来到兰封车站,专列驶进兰坝黄河防汛专用支线,停在县城西许贡庄村头,当晚毛主席住宿列车。翌日,毛主席迎着朝阳视察了许贡庄。上午11时,专列到达东坝头,毛主席健步登上黄河大堤,遥望黄河奔腾,问是何处,王化云说,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名叫铜瓦厢。之后,毛主席走下大堤,来到杨庄小学一座教室窗口,驻足听老师讲课,听后对随行的同志说:这位青年教师正在骂美帝,他讲得还不错。下午1时,专列回到兰封车站,当晚离开兰考到达开封。毛主席在这次视察过程中,曾多次讲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后来,这句话被认为是毛主席对治黄部门和两岸人民的重托,就有了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8年8月7日下午6点多钟,毛主席的专列又一次从陇海线驶进兰坝专线,停在当年曾经停车的地方,当晚毛主席又在列车上住宿一夜。8月8日毛主席在办公车厢接见了省、地、县三级党委书记,省委副书记史向生、地委书记张申,县委书记程约俊分别向主席汇报了工作。
毛主席非常关心黄河修防工作,他问“你们采取什么办法使黄河没有出问题”,又问“黄河大堤上掏洞的狐狸还有没有”,毛主席怕听不懂,特意解释说:“就是吃鸡子那个东西”,程约俊回答“已经发动群众把狐狸消灭了,修防段还在大堤上钻探、灌浆,找隐患空洞,淤实裂缝,大堤就牢固了”。毛主席满意地说:“这个办法好”。
毛主席十分关心兰考县的农田水利建设。他指着铁路西侧的荒地问:“这里长庄稼不长”,程约俊拿出兰考县水利建设规划蓝图请主席看,毛主席看后满意地说:“你们这个县规划实现了,就和江南兰溪县一样了”。
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党和政府带领沿黄人民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不仅保证了黄河安澜,而且引黄灌溉,变害为利,兰考也由原来“三害”肆虐的重灾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兰考人民深深怀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了纪念毛主席两次到此视察,1978年,修建了一座“毛主席视察纪念亭”,同年七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后,进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纪念亭被加宽的黄河大堤围在坑内,无法在原址实施修缮保护,经请示上级文物部门,县委、县政府决定搬迁纪念亭,实施易地保护,并更名为“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新落成的纪念亭按1:1比例修旧如旧,使用原有构件,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保持了原来风貌。东西两面亭檐下,镶嵌着由开封市著名书法家张本逊先生书写的“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魏碑体大字。亭中矗立着盘龙青石碑,碑额上镶嵌着毛主席当年视察黄河的瓷质彩色照片。正面镌刻着镏金毛主席手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毛主席的签名;背面刻着纪念亭简介。
新址位于东坝头黄河渡口紧临黄河,座东面西。站在纪念亭高高的台基上向西望去,由西滚滚而来的滔滔黄河奔腾着向东北流去,使人胸襟大开,豪情满怀。每当夕阳西下,落日余辉相映照在宽阔的河面上,泛金斑驳,雄混壮观。
张良墓位于兰考县三义寨乡曹新庄火车站南侧,距县城6公里,是县政府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70亩。古柏森森,杨桐成行,是一处天然旅游点。相传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辞官云游到此。看到此处的白云山风光秀丽,白云缭绕,便隐居在此,直至亡故。群众自发将其埋葬并看护坟墓。张良墓域之大、墓冥之高,驰名中原。在民间留传着不少关于张良和张良墓的故事。作为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景点,张良墓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焦裕禄纪念园简介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城北关原黄河故堤沙丘上,始建于1966年2月,占地面积91.7亩,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焦桐林组成。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部位,1993年5月建成,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碑体正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四面刻有“访贫问苦”、“查三害”、“解放兰考”和“碑记”,该碑图文并茂地诠释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经历。
焦裕禄烈士墓碑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由大理石雕砌而成。碑高2.75米,正面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碑阴为烈士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区广场2100平方米,平整开阔;墓前两侧树立了两座题词牌,分别刻有董必武、郭沫若撰写的长诗。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位于墓区西侧,为现代化新式建筑,1994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馆正面三层,大门正上方镶嵌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正门前的群雕为焦裕禄事迹群雕。该群雕2010年8月16日(焦裕禄诞辰88周年纪念日)落成,群雕的制作到完成,历时15个月。群雕净高3.6米,加上基座近4.2米,重达4吨。群雕反映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心系百姓、根治“三害”的革命精神。馆内分序厅、展览厅、贵宾室和放映厅等主要组成部分。序厅正面立焦裕禄半身铜像一尊,两侧分别有焦裕禄当年带领广大人民战天斗地的劳动情景画面。展厅1300平方米,展出内容分前言、序篇、神州赤子、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今日兰考五个部分。计版面、照片300余幅,遗物90余件,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焦裕禄纪念园自兴建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曾亲临纪念园视察,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
2009年4月1日,原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程赶赴焦裕禄纪念馆,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他说“来到焦裕禄纪念馆是我多年的心愿,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09年11月10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冒着严寒专程来到兰考,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对焦裕禄纪念馆视察后,李部长说“你们的馆很好,讲解很好,将来全国县委书记培训班开班和结业都要到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虽然就一句话,但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2009年12月13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赶赴兰考,缅怀焦裕禄同志,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后卢书记说:“以后还要来参观学习”。
多年来,焦裕禄纪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焦裕禄精神时刻激励着全党、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焦裕禄这种心理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精神,深刻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现在纪念园内松柏吐翠,桐花飘香,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参观者络绎不绝,已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净化心灵的重要基地。
兰考焦裕禄纪念园(原名兰考县焦裕禄烈士陵园,2007年改为现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中心原黄河故堤沙丘上,始建于1966年2月,占地面积91.7亩,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焦桐林组成。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部位,1993年5月建成,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碑体正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四面刻有“访贫问苦”、“查三害”、“解放兰考”和“碑记”,该碑图文并茂地诠释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经历。
焦裕禄烈士墓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墓碑由大理石雕砌而成,高2.75米,正面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碑阴为烈士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区广场2100平方米,平整开阔。墓前两侧树立了两座题词牌,分别刻有董必武、郭沫若为焦裕禄同志撰写的长诗。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位于墓区西侧,为现代化新式建筑,1994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馆正面三层,大门正上方镶嵌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为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正门前的群雕为焦裕禄事迹群雕。该群雕2010年8月16日(焦裕禄诞辰88周年纪念日)落成,群雕的制作到完成,历时15个月。群雕净高3.6米,加上基座近4.2米,重达4吨。群雕反映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心系百姓、根治“三害”的革命精神。馆内分序厅、展览厅、贵宾室和放映厅等主要组成部分。序厅正面立焦裕禄半身铜像一尊,两侧分别有焦裕禄当年带领广大人民战天斗地的劳动情景画面。展厅1300平方米,展出内容分前言、序篇、神州赤子、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今日兰考五个部分。计版面、照片300余幅,遗物90余件,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焦桐林位于焦裕禄纪念园东北,距园区3公里朱庄村南,占地面积近30亩。这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我们用“焦桐”的根培育出了“二代焦桐”。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参观“焦桐”后,并亲手栽下了一棵“二代焦桐”,亲自培土、浇水,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此后,其他各单位、各级领导也种下了一棵棵“二代焦桐”。因此,形成了焦桐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各级单位领导会来到焦桐林栽植“二代焦桐”。焦桐林的面积会不断扩大,会更加彰显它的红色旅游意义。
为更好的宣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高兰考红色旅游价值,按照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兰考县委县政府在兰考县城东北效朱庄村南焦桐所在位置建设焦裕禄精神文化苑,占地450亩,总投资2亿多元,以“一核五园”为主要建筑,即以新焦裕禄纪念馆为中心,建设亲民爱民精神园(民园)、艰苦奋斗精神园(朴园)、科学求实精神园(实园)、迎难而上精神园(溯园)、无私奉献精神园(奉园)这五个主题公园,并建设相应的景观设施等共计303509平方米,其中新焦裕禄纪念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展陈面积6000平方米。
焦裕禄精神文化苑是我县重要建设项目,也是纪念园长远发展规划内容。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设计,现已进入实施建设阶段,预计2013年8月完工。焦裕禄精神文化苑的建设对促进我县红色旅游,提升兰考形象都具有极大作用。文化苑的建设是纪念园发展的大手笔,也是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将焦裕禄精神向焦裕禄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
焦裕禄纪念园自兴建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曾亲临纪念园视察,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
2009年4月1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程赶赴焦裕禄纪念馆,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他说“来到焦裕禄纪念馆是我多年的心愿,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习副主席对我馆的讲解和管理都很满意。2009年11月10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冒着严寒专程来到兰考,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对焦裕禄纪念馆视察后,李部长说“你们的馆很好,讲解很好,将来全国县委书记培训班开班和结业都要到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虽然就一句话,但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2009年12月13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赶赴兰考,缅怀焦裕禄同志,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后卢书记说:“以后还要来参观学习”。
多年来,焦裕禄纪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焦裕禄精神时刻激励着全党、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焦裕禄这种心理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精神,深刻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现在纪念园内松柏吐翠,桐花飘香,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参观者络绎不绝,已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净化心灵的重要基地。
焦裕禄纪念园在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6年6月17日纪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6月10日被中宣部命名为“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3年4月焦裕禄墓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被中宣部、人事部、教育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2005年8月被开封市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评选为“优秀旅游景点” 。
2006年3月被河南省高校工委、共青团河南省委评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
2007年9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7月被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旅游局评为“河南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2008年7月被河南省纪委确定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2008年11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河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2008年11月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河南省首批干部培训基地”。
2009年4月被共青团省委评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被共青团开封市委评为“开封市青年文明号”
2009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纪念馆”。
2009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二○○九年度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和“开封市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单位”。
2010年2月被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评为“2009年度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4月被评为“开封市清明文化节先进单位”。
2010年5月被中纪委监察部评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2010年10月在全市“我的暑假有意义”时间活动中,被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2010年11月被第十届中国菊花展览会组织委员会授予“特殊贡献奖”和“室外景点一等奖”。
2010年5月被中纪委、监察部评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2011年5月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旅游局等五部委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团中央评为“青年文明号”。
2012年2月被省人社厅、旅游局评为“全省旅游系统先进单位”。 6月被开封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8月被省爱国卫生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被开封市政府评为“清明文化节先进单位”。12月被河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为“河南省文化展馆服务名牌”。
刘岘纪念馆简介
刘岘,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1915年农历7月7日生于兰考县。他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著名版画艺术家,以其版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而蜚声中外艺坛。
刘岘一生创作很多作品,主编《拂晓木刻》半月刊,并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其间创作了大批反映抗日战争和延安生活的作品,毛主席阅后于1939年11月为他亲笔题词:“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专为美术家题写姓名的题词。
新中国成立后,刘岘先后担任北京人民美术工厂厂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等职。刘岘一生淡泊名利,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品德高尚。他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版画作品,充分发挥和拓展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髓,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20世纪50、60年代是刘岘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独具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炉火纯青的木口木刻艺术的表现力,极大地扩展了版画艺术的美学视域,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版画巨匠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
1990年9月21日,刘岘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75岁。同年十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同志题写“刘岘纪念馆”。
刘岘先生对故乡兰考满怀感念之情,1986年回到兰考,将自己创作的木刻、国画、油画和照片近百幅,无偿捐赠给故乡。2009年其家属又捐赠刘岘先生的木刻原版、刻刀、手稿、出版书籍以及衣物等工作生活用品实物60件。
中共兰考县委、县政府对兰考藉的现代卓越版画艺术家非常重视,经多方共同努力刘岘纪念馆于2007年7月重新开馆,展览面积400平方米,陈列布展近300幅、件,主要展出刘岘先生的生平事迹和部分作品。2009年刘岘纪念馆列入全国第二批免费开放纪念馆。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位于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内,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1994年5月13日,在焦裕禄烈士逝世3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央政治局常委、 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受江泽民总书记委托参加了纪念馆落成暨焦裕禄铜像揭幕仪式。
黄河湾简介
兰考县黄河湾位于兰考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是黄河十八弯最后一湾,自宋代以来黄河在本县境内决溢就达124次,历朝历代虽有修防,但都未能根治河患。最著名的就是铜瓦厢决口,铜瓦厢初名铜牙城,在清代是黄河渡口旁的一处繁华集镇,明清黄河夺济故道后继续为水旱码头,成为治理黄河之要冲,交通运输十分繁忙。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此冲破北岸大堤,改变流向,注入渤海,铜瓦厢古镇从此被淹没在黄河河床之中。
1949年后,黄河安危始终牵挂着新中国领袖的心,1952年10月29日、1958年8月7日两次视察兰考,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党和政府带领沿黄人民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不仅保证了黄河安澜,而且引黄灌溉,变害为利,兰考也由原来“三害”肆虐的重灾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兰考人民深深怀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了纪念毛主席两次到此视察,1978年,修建了一座“毛主席视察纪念亭”,同年七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后,进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纪念亭被加宽的黄河大堤围在坑内,无法在原址实施修缮保护,经请示上级文物部门,县委、县政府决定按1:1比例修旧如旧方案搬迁纪念亭,实施易地保护,并更名为“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兰考东坝头乡调研指导工作,要求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为镜子,发扬焦裕禄书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五种精神,为兰考县特别是东坝头乡发展红色旅游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黄河在兰考县境内造成了极为复杂的地形地貌,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滩涂、河心洲、河湾湿地、芳草萋萋、鸟禽成群的独特黄河风光,宽阔的河面,滔滔的激流,黄河古渡口,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黄河生态景观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2014年3月他到兰考开展调研活动并视察了东坝头黄河湾。现有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亭、黄河古渡口、焦林纪念馆、大宋农业生态园等旅游景点,绿树成荫,生态和谐,风光独特,森林覆盖率达40 %,该河段景色十分壮观,为黄河标志性景观之一,是河南省著名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当地民风淳厚、质朴,每年到东坝头自驾游的客人络绎不绝。
焦桐简介
黄河在兰考的多次决口与河道的来回摆动,在兰考这个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又一条黄河故道和断堤、废堤。断堤、废堤和村庄纵横交错,正因为黄河的不断决口形成了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严重的“三害”,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老百姓的极度贫穷。1962年,焦书记来兰考工作,那个时候是兰考“三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全县90%以上的土地长不成庄稼,粮食平均亩产只有43斤。
面对无情的天灾,面对多重的困难,焦书记义无反顾,忍着肝痛、背着干粮、拄着棍子,与“三害”调查队一起,长途跋涉5000多里,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办法,并和群众一起,一身水、一身泥的挖水渠、抬胶泥、压盐碱。
这棵树就是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为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带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有效办法,他发动群众,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棵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天亲手栽种的,并在树边留影纪念。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称这棵泡桐树为“焦桐”。如今这棵树已长到树高21米,树围4.5米,木材蓄积量12立方米。因这棵树树龄较大,根据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和兰考人民的强烈愿望,我们用焦桐的根培育了62棵二代焦桐(寓意焦裕禄同志1962年来兰考任县委书记),象征着焦裕禄精神万古长青!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为治理"三害"带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办法。他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棵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并在树旁留影纪念。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称这棵泡桐为"焦桐现"焦桐"胸围3.7米,树高23.7米,冠幅:南北19.2米,东西17.9米,材积10.3立方米。现在焦桐生长茂盛,每到春天数不清的桐花绽放,人站在树下顿感心旷神怡。该树197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园区历经几次修葺,环境风貌焕然一新。此处是来兰考参观者的必游之地“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焦裕禄干部学院介绍
焦裕禄干部学院建成于2013年7月,是中组部确定的全国13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学院位于兰考县城东北部,占地面积185亩,建筑总面积3.9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700人学习培训,300人住宿。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是焦裕禄同志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地方,更是全国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主阵地。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兰考时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为大力弘扬并传承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干部学院围绕新时期焦裕禄精神实质内涵,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文化资源,以“接地气、创特色”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精品培训项目和特色课程。以与焦裕禄同志相关的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开发了焦陵、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焦林等10多个现场教学点,直观展现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宗旨意识。以焦裕禄同志后代和焦裕禄时代的亲历者为重点,开发了互动课程、音像教学等,实现与学员面对面互动交流。与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充分合作,开发了高端名家的专题教学,使学员及时掌握最新前沿理论与知识。以“行动学习法”培训理念为支撑,创新开发了蹲点调研、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情景模拟、案例剖析、互动研讨等教学形式,使学员在学中干与干中学深度融合中有效掌握实际工作方法和技巧。学院采取“菜单式”选课、“模块式”组课的课程开发模式,能较好地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培训需求。
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定位,是以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题的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学院面向全国,培训对象以县(市、区)党政正职干部为主体,兼及其他党政领导干部、高等院校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 学院坚持以焦裕禄精神创办焦裕禄干部学院,以焦裕禄精神培养焦裕禄式干部,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焦裕禄式好干部、好党员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上河恬园(金牛湖)
上河恬园是兰考开发建设的引黄工程廊道上的重要节点,近几年,兰考县委县政府,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修建了金牛湖、金沙湖、金花湖,该项目通过引黄干渠至兰考干渠将黄河水引入金沙湖进行沉沙;流经金花湖进行净化并作为兰考饮用水水源地;最终到达金牛湖作为景观用水,建设金牛湖公园,金牛湖占地面积1088.3亩,其中水面面积713亩,库容241万立方米。调蓄池总库容416万m3。是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建造,确定调蓄池工程规模为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水工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
通过建设金牛湖,打造我县次生态湿地,拉长了我县旅游链条,同时融入文化展示、休闲体验、户外运动等功能,作为我县展示黄河水文化、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是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新的诠释。
该景点与1952小火车,52公里堤坝景观廊道、毛主席视察纪念亭、黄河公园融为一体,是黄河湾景区水系中的一个亮点。下一步,我们打造游客服务中心,热气球、音乐晚会等独具风情的游玩设施,并植入当地黄河号子、麒麟舞、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让游客体验兰考黄河湾风情文化。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为治理"三害"带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办法。他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棵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并在树旁留影纪念。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称这棵泡桐为"焦桐现"焦桐"胸围3.7米,树高23.7米,冠幅:南北19.2米,东西17.9米,材积10.3立方米。现在焦桐生长茂盛,每到春天数不清的桐花绽放,人站在树下顿感心旷神怡。该树197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园区历经几次修葺,环境风貌焕然一新。此处是来兰考参观者的必游之地“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