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焦裕禄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打印 【字体:

焦裕禄同志(1922—1964) 视觉中国/供图

2023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崇敬焦裕禄,将焦裕禄视为人生榜样,强调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之一,焦裕禄精神始终存留神州大地,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感恩被信任只身赴兰考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他高小没有毕业,便被迫辍学参加劳动。青少年时期,他坐过日本宪兵队的监狱、下过煤窑、要过饭、当过长工,经历坎坷。1945年博山解放后,焦裕禄参加民兵。1947年10月随军南下,来到河南开封尉氏县,先后任副区长、区长,县团委副书记,团地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1962年6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副书记。

当时,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的河南开封兰考县,正处在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最严重的时期。全县共有耕地九十万亩,春天风沙打死二十万亩麦苗,夏天内涝淹死三十万亩庄稼,盐碱碱死十万亩禾苗。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亩产只有四十三斤,人均每天只有四两红薯干。

兰考的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十二愁”,来形容当时老百姓的困苦生活:

吃也愁,穿也愁;

住也愁,烧也愁;

前也愁,后也愁;

黑也愁,白也愁;

进门愁,出门愁;

愁来愁去没有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封地委想到了不怕苦、能打硬仗的焦裕禄。组织上明确告诉他:兰考是全区最苦、最穷、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面对兰考的三个“最”,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他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还向组织立下誓言:不改变兰考面貌,决不离开那里。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带着兰考县委第二书记的任命书,只身来到兰考。

在兰考工作的四百七十五天

为了总结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到兰考的第二天,焦裕禄就下乡调研了。他来到老韩陵村,在牛屋里与饲养员肖位芬畅谈了三个夜晚。就是在这里,焦裕禄了解到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

作画:焦裕禄在牛屋与饲养员肖位芬促膝长谈

靠着一双铁脚板和一辆旧自行车,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焦裕禄走遍了兰考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中的一百二十多个,行程两千五百余公里,摸清了“三害”的基本情况:全县共有风口八十四个、沙丘一千六百个;阻水路基、涵闸一百六十四处,长二百八十九公里;盐碱地十万亩。他还绘制了详细的“三害”分布图。

通过深入群众,焦裕禄找到了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方法。防风固沙,就要大规模栽种泡桐。因为“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在张庄村,受村民用淤泥固定亲人坟头的启发,他找到了翻淤压沙的方法,还把这种方法形象地叫作“贴膏药”,把在沙丘上种草、种树的方法形象地称为“扎针”。在秦寨村,他看到老农在深翻后的自留地上种的菜长势很好,又找到了翻淤压碱的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他的总结、改进和推广,在治理“三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兰考沙丘原貌

1963年1月,一个北风呼啸、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带着县委委员急匆匆地赶到火车站。候车室里挤满了准备扒火车外出逃荒要饭的群众,焦裕禄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上前说:“乡亲们,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我代表县委向乡亲们道歉了。”他转过身对县委委员们说:“同志们,党把这三十六万人民交给了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为了治理内涝,摸清雨水流向,别人在下大雨的时候都往屋里跑,而焦裕禄却往外跑。1963年夏天的一天,大雨滂沱。这正是探清水路的好机会!焦裕禄说着,就带着三个同志冒雨出发了。雨太大,根本看不清路,他们就一人拿着一根高粱秆探路,顺着水流,蹚着水往前走,边走边绘制地形图。

由于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加上劳累,焦裕禄的肝病犯了。走着走着,一阵剧烈的肝疼迫使他用手按着肝部蹲在了雨水里。随行的人都劝他回去,并再三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但焦裕禄坚决不同意,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硬要坚持走下去。

就这样,焦裕禄忍着肝痛,走过了十多个村庄。每过一个村,焦裕禄都要找到当地干部和老农,仔细地听取他们对根除内涝的意见。

夜幕降临时,他们来到了金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广志一见是县委书记,很是吃惊:“下这么大的雨,您怎么来的呀?”“撑船来的呀。”焦裕禄扬了扬手中的高粱秆,风趣地说。谈完工作,党支部要给他们派饭,焦裕禄连忙摆手说:“雨下得这么大,烧柴困难,不要再麻烦群众了。”他们又饿着肚子连夜回到了县里。

连心桥

1963年11月,焦裕禄到土山寨村检查工作,发现群众大冬天还要蹚水过河,非常心疼,就拨出专款,在河上建了一座桥,再也不让群众蹚水过河了。群众非常感动,就将这座桥称作“连心桥”。

据统计,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四百七十五天,其中下乡调研二百九十二天、访贫问苦二十一天、开会一百四十四天。他几乎每天都在工作,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交给了兰考人民。在那四百七十五天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工作的,我不是来休息的。”

由于终日忘我的工作,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坚持工作,焦裕禄发明了许多与病魔作斗争的方法。人们经常看到,他棉衣上的第二、第三个扣子总是不扣的——不是他不注重形象,而是为了随时能把左手伸入怀中,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无论在开会、作报告、听汇报时,他总是把右脚踩在椅子上,高抬右膝顶住肝部,以减轻疼痛。每当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就会用上自己发明的“压迫止疼法”,钢笔、茶缸盖、鸡毛掸子都是他用来顶肝的“镇痛”工具。不久,他坐的藤椅的右侧就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1964年3月,焦裕禄到三义寨公社检查工作。走到半路,肝病又犯了,他一手按着肝部,一手推着自行车,忍着剧痛一步步艰难地走到三义寨。公社书记见他脸色煞白,就劝他先休息一下。焦裕禄说:“还是先谈你们的工作吧。”他忍着病痛边听汇报边作记录,由于疼得厉害,他浑身颤抖,钢笔几次从手中滑落……汇报的干部实在忍不下去了,流着泪说:“焦书记,您就休息一下吧!”焦裕禄说:“你继续说,我没事儿。”

心中全是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从参加革命工作到当县委书记,焦裕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四十二个补丁,褥子上有三十六个补丁。

焦裕禄用过的被子

焦裕禄穿过的棉鞋

焦裕禄穿过的鞋,里面的衬布全部被磨光了,鞋面破了十二个窟窿。爱人要给他买双新袜子。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的就不错了。目前,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咱也得为国分忧,过几年紧日子。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呀!”

焦裕禄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还经常教育家人不搞特殊化。1963年1月3日,大儿子焦国庆看戏没有买票,回来时正好被焦裕禄碰上。得知收票员没收票就让儿子进去看了戏,焦裕禄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儿子后,拿出两角钱让儿子给戏院送过去,并要他向收票员承认错误。

儿子看“白戏”对焦裕禄的触动很大,第二天,他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告诉他们以后谁也不准打着县委书记的旗号搞特殊。随后,他就起草了一份《干部十不准》,特别规定任何人不能看白戏。

焦裕禄起草的《干部十不准》

1963年4月的一天,焦裕禄下乡回到家里,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碗白米饭,他非常奇怪,就问爱人:“哪来的大米呀?”爱人说:“你身体不好,县委特意从救济粮里拨出来二十斤大米,照顾你,让你补身子用的。”焦裕禄一听,立即放下筷子说:“兰考的群众在吃什么?他们在吃糠菜团子,在喝野菜汤。你让我吃大米饭,我怎么能吃得下去!”焦裕禄坚决不吃。

1963年冬天,兰考县救灾办照顾焦裕禄家三斤棉花,以便为孩子做冬衣。爱人拿着刚领取的棉花票,满心欢喜,想着给大的做件棉袄,给小的做件棉裤。回到家看见床上的薄被子烂了窟窿,露出了棉花,她又想套床棉被了。她还想,如果能剩下一两半两,就给老焦做双棉袜,替换那双破线袜子——他是县委书记啊,总不能老穿露脚指头的破袜子。可是,焦裕禄一回家就追问起棉票的问题。他说:“每一个群众都有吗?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我不能搞特殊!”

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该参加工作了,焦裕禄不管女儿理不理解,坚决将她安排在食品加工厂当腌菜工,并送她到加工厂。他对老厂长说:“不要因为是我的女儿,就特殊照顾,要把她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

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

因病情加重,1964年3月23日,焦裕禄到外地住院治疗。临上火车前,他还在交代工作,嘱咐送行的同志一定不要放松治理“三害”的工作。他说:“我到开封检查一下,拿些药,很快就会回来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竟是永别!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走完了他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年仅四十二岁。他留给组织的最后要求是: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留给兰考人民的遗言是: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留给爱人的最后叮嘱是:不要给组织上找麻烦,不要随便向组织伸手要东西。他留给子女们最大的财富,是艰苦朴素、诚实劳动、一心为民的纯朴家风。

焦裕禄深爱着兰考人民,兰考人民也深爱着他。1966年2月26日,焦书记的遗体从郑州迁葬兰考那天,群众自发来迎接他们的好书记。人们扶棺而行、泣不成声,从火车站到墓地,短短三华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人们把焦裕禄当年亲手栽种的一棵泡桐树保留下来,亲切地称作“焦桐”。在他们的意识里,看到“焦桐”,就等于看到了焦书记。曾和焦裕禄畅谈三天三夜的肖位芬老大爷扑倒在焦裕禄墓前泣不成声地说:“焦书记啊,您是为了俺兰考人民活活给累死的呀……”

在送走焦书记的巨大悲伤中,兰考的干部群众咬紧牙关,先后根治了“三害”,改造了环境,实现了林茂粮丰,打造了特色工业体系。焦书记当年带领兰考人民广泛种植的泡桐树已经成为“绿色银行”,年产值达七十亿,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之一。五十多年来,兰考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7年3月27日,兰考在全省率先宣布脱贫!消息传回兰考,人们奔走相告,一批批老人含着泪来到焦裕禄墓前,摆上自家地里的农产品,将兰考脱贫的好消息告诉焦书记。当年的三个“护林小英雄”来了,“四面红旗”村的老农来了,朱庄村的老支书来了……当年兰考县委的新闻干事刘俊生已经八十多岁,因中风行动不便,听到兰考脱贫的消息,他执意让家人扶着,颤巍巍地来到焦裕禄墓前,泪流满面地报告:“焦书记,兰考脱贫了,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您放心地好好歇着吧!”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心系群众、至诚报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3年第8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