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至今仍在兰考县老百姓中很流行的一句话。当年,身患癌症的焦裕禄顶着风沙,忍着病痛,带领群众把泡桐栽在了黄沙和盐碱地上。这些泡桐树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使贫瘠的兰考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泡桐树又成了兰考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全县20多万农户中有四分之一从事泡桐加工产业,年产值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后来,在《中国泡桐》一书里,就有了“兰考泡桐”一目。 “兰考泡桐”本是一种普通树木的名称,但把它与焦裕禄这个响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用今天人们所常用的一个词———“政绩”来衡量一番,我们就可以从“兰考泡桐”中发现焦裕禄的许多可贵之处: 有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操。焦裕禄受命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以自己的病弱之躯,带领群众向风沙、盐碱开战,把绿色的希望播撒在兰考大地上。那时恐怕还没有流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说法,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表现了崇高的境界。 有不图虚名的求实精神。从古至今,有多少官吏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不惜劳民伤财去追求所谓的“政绩”,最后留下的却是桩桩“劣绩”。相比之下,焦裕禄是有眼光、有头脑、有求实精神的。他在改造自然环境、为民造福方面,所选择的突破口是植树。谁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那小小的幼苗没有十年八年是难以成材的,而在当时也绝没有任何“轰动效应”。但焦裕禄硬是看准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力求为民留下实实在在的政绩。如今,兰考大地上那成片成片的泡桐绿荫,谁不说是一座万众敬仰的丰碑呢? 有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兰考泡桐”是种在盐碱地上的,它从一棵一棵连成一片一片,最后锁住了风沙。可见,当年焦裕禄在组织植树时,是何等认真和严谨,才能有这么高的植树质量。如今,个别地方对植树敷衍了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树栽下后又疏于管理,导致年年植树不见绿。相比之下,他们是否感到汗颜呢? “兰考泡桐”为我们如何理解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政绩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领导者邀功请赏的“砝码”,而是为民造福的“实事”;它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愚功”,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科学决策的结果;它不是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带来福祉的好事;它不是具有“轰动效应”的昙花一现,而是具有长远效益的“后劲工程”。换言之,真正的政绩是老百姓的口碑,是历史的见证,是时间的宠儿。就像“兰考泡桐”那样,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能显示出它的“含金量”。 时下,个别领导干部并不喜欢这样的政绩,也不愿意去创造这样的政绩。有的上任伊始,不考虑工作的衔接和客观实际,另搞一套所谓新的工作思路和口号,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气魄”;有的为尽快创造“政绩”,不顾客观实际和群众的意愿,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更有甚者,私欲膨胀,胆大妄为,搞“泡沫政绩”。对此,老百姓深恶痛绝。“兰考泡桐”就立在那儿,离我们并不远,它像一本书立在天地间。它能使我们从中悟出如何为官的道理,使我们的头脑更清醒、工作更扎实,激励我们多为群众办一些造福长远的实事、好事。(乐其)